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文化间性理解为不同文化间交流、寻求理解和共同构建的过程,基于此将中德讨论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5组具备跨文化经验的中德学生作为研究人群,借助目前现有理论中关于中方和德方在讨论过程中发生意见分歧时使用的话语策略的类别划分和具体的分类标准对中德讨论过程进行演绎分析,得出中德讨论对象对持有不同观点的话题进行讨论时,具体会使用到哪些现有的话语策略。进一步观察,中德讨论对象在策略的使用上有无偏离或是新的情况出现,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进行的策略改变。从而探究,文化间性如何在中德讨论过程的话语层面得以构建和体现,哪些因素又会对这一构建过程产生影响。为有效回答本文所提问题,需借助系类方法设计。除对讨论对象的选择上有特定的语言水平和海外留学经验的要求外,在前期准备阶段,需通过设计问卷确定出讨论话题,确保讨论对象对该话题持不同看法。收集数据阶段,通过质性实验法模拟中德讨论过程,并在实验结束后借助半结构式访谈法对讨论对象进行采访,以便获取讨论对象在其话语策略使用方面的反馈,弥补现有理论陈旧或片面等问题,同时获取其对相关问题的主观看法。在数据分析阶段,借助MAXQDA分析数据并采用质性内容分析,对中德过程中出现的话语策略先依据现有类别体系和采访反馈进行演绎分析,对理论未包含的但出现在中德讨论过程中的新话语策略进行归纳分析。经过实证分析,文化间性的过程性构建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中德话语策略的趋同以及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未被现有理论命名的话语策略上。中德讨论对象在持有不同观点的情况下论证时,更趋向于在过程中使用对方的话语策略,而不是使用自身文化现有的话语策略。以对方更熟悉和更易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论证,说明了中德讨论过程对双方讨论对象的动态影响,实验的采访也直接地确认了讨论对象的策略调整。讨论对象以过程和情境为导向,在讨论过程中共同构建话语策略。此外,从采访内容中总结出参与文化间性过程性构建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外语、异文化特征、跨文化相关知识(国外留学经验、先前和对象国人员讨论的经验、自身参加相关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培训等)、关系和性格。本文基于对文化间性在中德讨论过程话语层面的构建过程研究,反思和总结了对文化间性的概念理解。同时发现,未来此类研究可对中德双方在策略偏离和趋同过程中的适度性判断进行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