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稀土离子掺杂的微纳材料由于其窄带吸收和发射的荧光特性,吸引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光子器件,生物医学等应用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1-3]。其中,稀土离子掺杂氟化物晶体材料由于其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低毒性,长荧光寿命和低光学声子能量等优势[4-6],被广泛应用于固体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和生物荧光标记等领域[7-9]。本文利用共沉淀的方法,通过改变氟源量,实现了对微纳晶体的形貌和晶体结构的有效调控,并合成出形貌均一,尺寸为500nm左右的NaYF4微米花。研究了掺杂稀土 Eu3+在不同基质和晶体局域环境下的发光特性,并通过引入贵金属纳米颗粒,以及包覆Si02壳层和受控退火等方式,实现了对NaYF4:Eu3+晶体颗粒的荧光发射特性的有效调控。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共沉淀法在较低温度下制备了束状YF3:Eu3+晶体颗粒,通过改变氟源(NaF)和Y3+的摩尔比,成功实现了 YF3基质向NaYF4基质的转变,并且首次合成出尺度为500nm左右的NaYF4微米花。研究了其形貌和晶相结构以及晶体结构和基质构成发生变化的过程。实验发现当基质变化时,由于晶体局域环境的改变,掺杂稀土 Eu3+的荧光发射呈现完全不同的光谱特性,且较大尺寸的颗粒有利于荧光发射。2.通过引入贵金属纳米颗粒、壳层包覆和退火等方法,对花状NaYF4:Eu3+晶体进行改性,实现对荧光发射特性的有效调控。首先,在NaYF4:Eu3+晶体颗粒表面生长不同分布密度的Au纳米颗粒,观测其对荧光的猝灭作用。其次,在花状的NaYF4:Eu3+晶体颗粒表面包覆不同厚度的Si02壳层,研究颗粒的荧光发射强度的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对花状的NaYF4:Eu3+晶体受控退火,探寻晶体结构从а相逐渐向β相转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