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的病理生理改变的新的认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不仅是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的并发症,而且也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神经元病变。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视网膜神经元病变的共同特点是病变早期细胞凋亡的发生。而且一些和炎症相关的因子也参与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这些改变在糖尿病患者、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的视网膜中都有发现。因此人们逐步认识到细胞凋亡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的研究已经从单个基因或数个基因发展到成百上千个基因表达谱的分析。基因芯片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分析大量的基因,实现基因信息的大规模检测。它可以平行地、高通量地观察全基因组水平的基因表达模式。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同时分析成百上千个基因的表达状况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 因此我们为了研究糖尿病早期多个阶段中大鼠视网膜血管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演变,选择了基因芯片技术,并把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作为我们研究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基因芯片的种类。 本研究首先通过给予大鼠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成功地建立了糖尿病大鼠模型:绝大多数的大鼠腹腔注药2天后表现出明显的多饮,多尿,体重下降,血糖升高;部分大鼠在患病8周后出现晶体的混浊。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后,分别在第3周、第6周、第9周分批处死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获取视网膜血管组织,在显微镜下尽量去除杂质细胞,将多个样本汇总后提取总RNA。使用[α—32P]dATP逆转录标记制备探针,与点有1176个基因相应序列的尼龙膜芯片进行杂交。这1176个基因按照功能分为24类,涉及和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凋亡、代谢、细胞骨架相关的多个方面。杂交后应用计算机软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获得表达存在差异的基因列表,通过检索数据库了解这些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并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部分结果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