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高速扩张,作为城市物质空间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街区,成为这场演变的主要舞台之一。由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转变,新时期建筑为满足时代需求而明显区别于以往建筑形态。如果管理控制不当,就会在公共街区中出现与周围环境相差甚远、甚至格格不入的新建筑形态,从而破坏城市形态的整体性。目前城市形态的混乱,某种程度可以说是因为规划编制缺乏对城市形态的整体认识,简单复制粗糙的地块控制模式造成的。 地块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建设活动进行管理控制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形态与建筑形态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的重要中间环节。向上,作为城市规划控制引导的主要内容,地块以其自身划分方式与规划控制指标值的不同体现城市规划的形态意图与开发功能意图,进而通过生成街廓系统构建城市的区段级形态。向下,地块作为控制和引导建设活动有序发展的基本单元,以各自的控制要求同开发建设项目直接相关,构成城市微观物质形态的同时,反过来实现城市形态的最初构想。 地块控制主要通过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建筑后退红线等对建筑的布局、建筑界面、建筑体量产生影响,与地块内建筑形态发生关联。对地块的控制是达成新建建筑形态与周围街区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控制手段,也是形成理想城市形态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城市形态及规划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引出认知城市形态的几个方面,“层次”、“元素”、“内容”,并就地块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历时与共时性影响以及地块如何对建筑形态进行控制与引导展开描述。通过对南京市内差异性较为明显的三种公共街区类型内地块及其控制指标、建筑形态、城市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重点引出对其中类型之一的新城中心区的基于整体优化的地块控制与引导的策略和方法。以南京市仙林副城仙鹤片区中心区内地块控制与建筑形态的关系这一研究课题为依托讨论这些方法在实际案例中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对未来新城建设中公共街区的形态控制与引导提供指导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