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边窗萤Pyrocoelia analis(Fabricius),又名黄缘窗萤、台湾窗萤,属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olyphaga,萤科Lampyridae,窗萤属Pyrocolia,最早记录于1801年,是一种分布广泛的萤火虫种类。台湾地区,金边窗萤主要分布于小流球、金门与澎湖群岛;大陆地区,金边窗萤主要分布于西南一带。金边窗萤属于全变态昆虫,其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虫态均可发光。可捕食蜗牛、蛞蝓等危害农林植物的软体动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关于金边窗萤的生物学及捕食功能无详细描述和相关研究。本文从金边窗萤的生物学和捕食功能两方面进行进基础性研究,为金边窗萤的资源保护和生物防治等提供科学的依据。1金边窗萤形态特征金边窗萤雌雄成虫具有二型性。雄成虫体长15.26 mm—16.06 mm,翅发达,长度为8 mm—9 mm,前胸背板淡褐色,触角丝状,11节;第6、7腹节着生带状发光器,可发黄绿光。雌成虫体长20.6 mm—24.2 mm,翅退化,为一对短小翅芽,长度为2—3mm;触角丝状,11节;第5、6、7腹节两侧着生3对点状发光器,可发黄光。金边窗萤雌雄蛹均为离蛹,初期乳白色。雌蛹腹部较雄蛹肥胖,仅一对短小翅牙;雄蛹鞘翅与膜翅等长,延伸至腹部第2节;雄蛹发光器位于第5、6、7节;雌蛹发光器位于第7节;均可发黄光。幼虫和成虫的发光器在蛹期并存。金边窗萤幼虫体形呈纺锤状,分头、胸、腹3个部分,口器发达,触角丝状,共3节,较成虫触角短;头部可缩进前胸背板,体背板深黑褐色,背中线明显;初孵幼虫乳白色;腹部9节,各节有1对气门,第8腹节两侧着生1对点状发光器,可发黄绿光,第九腹节呈燕尾状分叉,着生尾刷结构。金边窗萤卵呈圆形,黄白色,直径约为1.2 mm。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金边窗萤成虫和幼虫头部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成虫复眼发达,口器退化;幼虫有一对发达且左右对称的3节触角,其口器发达,具有1对锋利的、向内弯曲的镰刀状上颚,及1对下颚须、1对下唇须和1对内颚叶。2金边窗萤生物学特性温度对卵发育历期有显著性影响,28℃为最适发育温度。室温条件下,金边窗萤的蛹发育历期为8-10d。室温条件下,雄成虫的历期约17d,雌成虫的历期约12d。雌蛹羽化后的第2日开始与雄成虫进行交配,到达第4日时开始产卵,产卵时间可持续3日,雌成虫交配后的产卵量为155粒;雌成虫不交配的产卵量约为30粒,此时的卵为无效卵,不能正常孵化。雌雄成虫交配后,发光频率及亮度降低,飞行能力下降。在19、22、25、28、31℃、RH 75%和光周期L:D=14 h:10 h条件下,测得金边窗萤卵的发育历期和孵化率。并推算出相应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19—28℃条件下,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金边窗萤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521℃,有效积温为334.68日·度。31℃时,卵的发育历期不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孵化率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对不同温度条件下金边窗萤幼虫体宽、体长及各龄历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温度对各龄期幼虫的体宽、体长及各龄历期影响显著,不同龄期体宽、体长及各龄历期之间的差异显著,28°C为幼虫的最适生长发育温度。3捕食功能金边窗萤幼虫对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Benson)和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均表现出正喜好性,对灰巴蜗牛的喜好性大于野蛞蝓。在19℃—31℃条件下,以灰巴蜗牛作为供试食物,温度对3-5龄幼虫周捕食量的影响显著,3—5龄幼虫之间的周捕食量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