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痞证患者(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在三维彩超检查下的胃排空功能、胃窦收缩运动功能,探讨痞证及其中医证型与胃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痞证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为痞证的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服务。方法:利用三维彩超检查胃运动功能的方法,观测健康人和痞证患者(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的胃排空表现、胃窦收缩运动功能,记录拟定的监测指标(胃排空率、胃半排空时间、胃全排空时间、胃窦收缩频率、胃窦收缩幅度、胃窦运动指数),通过统计学处理分析痞证及其中医证型与胃动力学的相关性。结果:完成研究的病例共101例,其中肝胃不和组33例、脾胃湿热组32例、脾胃虚弱组36例;健康对照组30例。研究检测前对各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进行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分析如下:(1)健康人胃半排空时间为(49.13±1.87)min,胃全排空时间为(104.00±3.85)min,胃窦收缩频率为(3.85±0.45)次/2min,胃窦收缩幅度为(0.30±0.02),胃窦运动指数为(1.17±0.15)。(2)痞证患者胃排空功能、胃窦收缩运动功能均明显低于健康人:①痞证患者与健康人各时间点的胃排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分别于饮入胃肠显影剂后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所测得的痞证患者胃排空率均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②痞证患者胃半排空时间为(67.63±11.76)min、胃全排空时间为(126.29±8.74)min,均明显长于健康人(P<0.01);③痞证患者的胃窦收缩频率为(2.45±0.85)次/2min、胃窦收缩幅度为(0.21±0.03)、胃窦运动指数为(0.54±0.24),均明显低于健康人(PP<0.01)。(3)痞证各中医证型间胃排空功能、胃窦收缩运动功能存在显著差异:①痞证各中医证型与健康人胃排空率大小依次为:健康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②痞证各中医证型间胃排空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P<0.01);各中医证型的胃半排空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脾胃虚弱型(81.42±6.86min),脾胃湿热型(63.88±3.51min),肝胃不和型(56.24±2.59min):胃全排空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脾胃虚弱型(134.25±5.86min),脾胃湿热型(126.28±5.65min),肝胃不和型(117.61±4.62min)。③痞证各中医证型间胃窦收缩运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各中医证型的胃窦收缩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胃不和型(3.36±0.41次/2min),脾胃湿热型(2.41±0.43次/2min),脾胃虚弱型(1.64±0.54次/2min);胃窦收缩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胃不和型(0.24±0.01),脾胃湿热型(0.23±0.01),脾胃虚弱型(0.17±0.01);胃窦运动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肝胃不和型(0.81±0.11),脾胃湿热型(0.55±0.10),脾胃虚弱型(0.28±0.09)。(4)痞证各症状分级间胃排空功能、胃窦收缩运动功能比较:①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轻度组的胃排空功能、胃窦收缩运动功能高于重度组(P<0.01);②轻度组与中度组比较,轻度组胃全排空时间小于中度组,胃窦收缩频率、胃窦运动指数均高于中度组(P<0.01),而两组胃排空率、胃半排空时间和胃窦收缩幅度无明显差异;③中度组与重度组比较,中度组的胃窦收缩频率、胃窦运动指数高于重度组(P<0.01),而两组胃排空率、胃排空时间(胃半排空时间、胃全排空时间)和胃窦收缩幅度均无明显差异。结论:1、痞证患者的胃运动功能明显低于健康人。2、痞证中医证型与胃运动功能之间关系密切,各中医证型与健康人胃运动功能大小依次为:健康人>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3、痞证症状分级与胃运动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4、三维彩超可有效检测痞证患者的胃运动功能,是一种简便、实时、安全无创、可重复操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