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落新妇苷(Astilbin,AST)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和食品中的黄酮成分,具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保健功能,如选择性免疫功能、抗氧化、调节脂肪及胆固醇代谢、减轻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等。但是由于AST存在水溶性低、稳定性差、在体内吸收差等缺陷,其应用大大受限。利用纳米载体负载AST有助于克服以上缺点,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玉米醇溶蛋白(Zein)是玉米中的主要贮存蛋白质,含有超过50%的疏水性氨基酸,是安全无毒的纳米输送载体。近年来,以Zein为基础的纳米颗粒负载活性成分转运系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通过抗溶剂法,以Zein为纳米载体,干酪素钠(Sodium casein,SC)为稳定剂,制备负载AST的玉米醇溶蛋白-干酪素钠纳米颗粒(Zein-SC NP),并对纳米颗粒进行表征;优化了大鼠血浆预处理方法,建立了血浆中痕量AST的HPLC定量方法,并测定Zein纳米载体对AST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的提高作用;进而研究了AST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排泄及组织分布;最后研究了花旗松素(Tax)、聚乙二醇1000维生素E琥珀酸酯(TPGS)、维拉帕米(Ver)和β-环糊精(β-CD)等四种P-gp抑制剂对纳米颗粒中AST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抗溶剂法成功制备了负载AST的纳米颗粒,不同的AST与Zein质量比(1:1至1:6)的粒径范围为132.0 0nm至152.91 nm,PDI值均小于0.3,表明粒径大小分布均匀,优化后的AST、Zein与SC的质量比为1:1:2。在此比例下纳米颗粒的粒径和电位大小分别为152.91 nm和-40.43 m V,AST的EE%和LE%分别为80.18%和21.86%。SEM图像表明纳米颗粒呈球形,表面光滑,且在水中具有良好的再分散性;XRD和DSC分析结果表明AST在纳米颗粒中是以非晶体形态存在的;FTIR结果发现了AST与Zein之间存在疏水作用力和氢键,表明AST是被包裹在纳米颗粒里面而不是吸附在其表面的。在人工胃液和肠液(SGF和SIF)中,纳米颗粒中AST的扩散速度明显快于AST悬浮液;在SIF中稳定性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提高了AST的稳定性。(2)通过优化,本文确定了最佳的血浆预处理方法。此外,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法在特异性、线性、LLOD(4.8 ng/m L)、LLOQ(16.3 ng/m L)、精密度(<4%)、准确度(>90%)和稳定性(86.34%-106.16%)等方面均满足药代动力学研究中AST含量的测定需求。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制备Zein-SC纳米颗粒,AST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从0.32%提高至4.40%,相当于提高了13.75倍。(3)采用了HPLC和UPLC-QTOF-MS法对AST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组织分布和代谢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ST在小肠中发生了异构化,在粪便中鉴定到了AST的四个异构体,此外还发现了AST的苷元Tax,以及Tax因肠道微生物而产生的进一步代谢产物,此过程包括氢化反应、脱水反应和开环反应。AST给药后在粪便中的排泄量为18.9%,而zein纳米颗粒可以显著延迟并且减少粪便中AST的排泄量(14.4%);另外,AST及其异构体都是以其本体的形式被吸收,在血浆和各器官中的主要代谢产物为3’-O-甲基化落新妇苷。AST可以在各器官中快速分布且在心脏中的浓度相对较高,与其他组织相比,AST在胃肠道中的浓度明显更高,且持续时间较长。AST给药后以本体及其异构体和甲基化的形式从尿液中排出,而在尿液中的排泄量很少,HPLC无法定量。(4)研究了四种P-gp抑制剂对纳米颗粒中AST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结果发现β-CD使得AST的半衰期推后,且大鼠口服Ver-AST-ZNP后10 min和0.5 h,血浆中AST的浓度高达315.4 ng/m L和344.2 ng/m L,较AST-ZNP组高出两倍多。然而AST-ZNP,TPGS-AST-ZNP,β-CD-AST-ZNP,Tax-AST-ZNP和Ver-AST-ZNP在大鼠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56%、1.06%、1.04%、0.87%和1.68%,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本文所使用的四种P-gp抑制剂对纳米颗粒中的AST的吸收均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