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震后余滑和震后黏弹性松弛数值模拟分析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inq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5月12日,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Ms8.0级汶川地震,对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这次地震首先在西南段发生逆冲破裂,后向东北发展为右旋走滑破裂,破裂总长达300公里。汶川地震的震后形变蕴含有龙门山断裂带区域介质的流变信息及该区域的地壳运动和深部构造运动信息,尽管距地震发生已过去十二年,但关于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方面的现有成果中,一部分学者研究震后早期内变化,一部分学者针对震后长期形变进行持续跟踪分析,缺少将早期形变与长期形变进行联合研究。因此通过本文对汶川地震震后早期与长期形变的结合研究,不仅对理解这次地震的震后机制具有独特的意义,而且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区域流变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三维黏弹性模型模拟计算了汶川地震震后黏弹性松弛效应,之后利用运动学方法反演震后余滑,分别获得地表位移形变场来研究两种形变的物理机理。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GNSS数据处理与形变分析。利用GAMIT/GLOBK软件,对52个GNSS站点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对数拟合方法得到所需的震后1年和7年的形变累积位移。从位移分布结果来看: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区域上从西南到东北的站点位移方向有逐渐向北的趋势;断层两侧震后形变值差距很大,具有极大不对称性,说明断层两侧深部流变性质具有很大差异性。2.震后黏弹性松弛模拟分析。本节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区域弹性层厚度分别为25 km、30 km、33 km、35 km的四个三维黏弹性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正演,再通过网格搜索方法获得龙门山断裂带上盘最佳弹性层厚度和中下地壳最佳黏滞系数。根据计算结果,弹性层厚度为25 km时拟合误差最小RMS=10.61 mm。根据震后7年形变模拟值显示,最大形变量为8.47 cm,最小为7 mm,接近形变观测值。通过比较模拟值与形变观测值位移场分布,可以得出在中近场区域拟合误差偏大,在远场区域拟合效果较好。同时做了关于黏性时间演化模拟的研究,分别正演震后1~7年黏弹性松弛效应,得到震后1~7年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盘下地壳黏滞系数,综合之前各学者相关研究的结果,对比发现:龙门山断裂带上盘下地壳黏滞系数一般随震后时间尺度延长而增大。3.单一余滑机制模拟分析。本节采用运动学反演方法,以震后1年GNSS形变观测数据作为输入值,利用文中反演函数,计算震后1年破裂断层面上的余滑分布,并获得地表形变场。设置平滑因子为0.008,约束青川-北川-映秀段的滑动上下界分别为0 m和1.5 m,约束彭灌段的滑动上下界分别为0 m和0.5 m。反演结果表明,余滑主要分布在同震过程中未滑动或滑动量较小的区域,峰值约为0.597 m,位于虹口-映秀段深部滑脱层区;根据地表位移场比较得出近场区域拟合效果最好,远场区域拟合效果最差,呈现拟合值由近及远逐渐减小的情况。4.联合机制模拟分析。根据黏弹性松弛模拟所得的最佳流变参数,假设汶川地震震后7年内龙门山断裂带中下地壳的黏滞系数不变,设为3.0×1018 Pa·s,弹性层厚度为25 km,进行黏弹性松弛正演计算;再利用震后1年观测数据减去黏弹性松弛正演结果得到剩余形变场,以剩余形变场作为输入值,采用上述反演程序得到破裂断层面的余滑分布和地表形变场,将正演黏弹性松弛获得的地表形变结果与反演得到的地表形变结果相加构成两种机制联合结果,与震后1年形变观测结果对比,研究双机制下的汶川地震震后1年内形变特征。结果发现,距离破裂区域越近,两种研究方法拟合结果越接近,在断层面附近趋于重合,说明越近场站点的形变受余滑作用越大,黏弹性松弛影响作用越小,对震后形变的影响作用中余滑占主导位置,且双机制联合方法得出的震后形变结果更接近实际观测值,说明黏弹性松弛和余滑联合机制更能有效的解释震后形变特征。本文通过有限元方法模拟计算了震后7年内的黏弹性松弛效应,得到青藏高原东部区域弹性层最佳厚度为25 km,中下地壳黏滞系数为3.0×1018 Pa·s,断层两侧上地幔黏滞系数分别为1.0×1019 Pa·s和1.0×1020 Pa·s;之后正演了从1年到7年的黏弹性松弛效应,获得青藏高原东部区域中下地壳黏滞系数变化的一般规律为随着震后时间延长中下地壳黏滞系数逐渐增大;利用运动学反演计算了汶川地震1年内的断层面余滑分布以及结合黏弹性松弛与余滑两种机制的影响进行模拟,相比之下,双机制作用比单一余滑机制能更好地解释震后形变分布特征。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学习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具有系统性、综合性、人文性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地理学科和初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模式的作用。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实践全方位认识到知识的实用性,掌握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作为学习生活的重心,通过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了
建立在实用主义以及建构主义思想基础上的体验式教学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教育学家的研究热点。其具有先进性及前瞻性的教学理念被证实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及成效。吉林外国语大学"地球村"是集中外文化展示、语言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语言文化实践基地,其独特的教学环境及文化氛围为体现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地球村"课程需要课程体系、教学环境、教学材料、教学方式及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的考量与设计。基于
初中英语是一门基础教学课程,且英语这门语言是国际通用语言,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初中生虽然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却无法与英语建立密切的联系,因为英语与他们的生活没有什么交集,他们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实际应用到英语。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英语与汉语有着共同的性质,都是一种语言。如果让初中生进行体验式学习,那么英语也能像汉语一样被初中生自如运用。体验式学习是一种在真实情境下进行英语交流学习的教
期刊
优化舞蹈教育的教学效果,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将为各项育人计划的高效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具体分析了幼儿成长发展中舞蹈教育的现实意义,希望能为其他教师优化教学提供些许参考。
舞蹈是一种将乐感、肢体动作、韵律变化、情感抒发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幼儿舞蹈,可以有效地促进其身心发展,有助于多方面挖掘幼儿的潜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本文针对幼儿舞蹈教育现状进行探讨,希望对今后幼儿的舞蹈教育发展能有所启示。
对幼儿开展舞蹈教学工作,不但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涵养,扩展其自身素质,还可以高效的开拓幼儿的创新思想,扩展幼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本篇文章就主要对现阶段的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创新手段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工程结构在外部动力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动力响应,大幅的响应幅值会降低结构使用舒适性,甚至危及结构安全。研究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对于保证高柔低阻结构在遇到罕遇动力荷载下的安全和服役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是一种新型被动控制阻尼器,它将碰撞阻尼器高效耗能的特点与传统调谐质量阻尼器调谐吸振相结合,在对非结构构件的振动控制实验中效果显著,并且拥有比调谐质量阻尼器更好的鲁棒性,展现了更为广泛的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截止至2020年我国燃气管网总里程已接近十万公里。我国50%的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三分之二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城市附近若发生一次大地震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长久以来,我国对于燃气管道工程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而对于地震发生后的紧急处置装置的研究仍有提升空间。目前,我国内陆使用
砂土液化问题一直是当今岩土工程和地震工程的重要课题之一。震害调查显示,液化作为地震灾害的一种形式,往往会引起地基承载力丧失、基础不均匀沉降、边坡流滑、侧向位移以及结构的破坏,造成严重灾害和人员伤亡。其中侧向位移使液化区建(构)筑物、道路、桥梁、管线等基础工程设施发生严重的破坏,并且往往会引起火灾等次生灾害,这种破坏比液化导致的其他任何类型破坏更加严重。因此,研究地震液化侧移问题,建立可靠的液化侧移
在地震预测领域中,地形变观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地倾斜属于地壳形变的一种,所以用于观测固体潮汐形变的倾斜仪对地震前兆预测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现役垂直摆倾斜仪整体尺寸更小、安装和使用调试较为方便,仪器中的差动电容位移检测采用模拟电路实现,由于模拟电路在增益稳定性较弱,同时自动化程度不够高,而数字电路在这些方面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数字电路在便于调试,信号保真方面表现优于模拟电路,故本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