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自由化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呈现,各类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银行业混业经营能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可以改善银行业的资产结构,扩大资金的使用范围,在提高资产收益率的同时,有效化解资产经营的非系统风险。混业经营无疑拓宽了银行业的生存和经营空间,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分业经营格局,但事实上,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银行与证券业务出现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金融业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冲击着分业经营模式。在此背景下,探索和研究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银行与证券业务的合作实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突出的实践指导价值。本文作者在证券公司和外资银行分别从事证券交易、投资银行、财务管理、信贷审核等多项核心业务,总结自身近十年的证券和银行从业经历,作者首先结合国内外银证合作的历史演变,从金融功能观理论的视角看银证合作,分析银证合作的动因和绩效。其次,根据中国目前市场发育状况、金融业发展特点,深入研究了资金结算、融资信贷、资产证券化、投资银行业务、证券投资基金、现金管理账户、投资参股等多种银证业务合作的操作方式。再次,对于银证业务合作引起的风险在不同金融市场的传导和转嫁问题,本文运用了针对信用风险的资产组合CreditMetrics模型,针对市场风险的VaR内部模型,以及针对操作风险的因果分析模型进行了风险监测与控制分析。最后,从合规管理、自我与市场约束、外部审计和银行监管几方面深入研究了银证合作的业务管理。由于银行业和证券业对于信息、客户、业务平台和企业家才能等资源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共性,目标市场存在较大重叠,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设计多种金融产品组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参与中国证券市场,深入地开展银证业务合作,有效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用,劣势互补,开拓更大的发展和获利空间,并适应世界范围的混业经营变革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