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病被国内外医疗界公认为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凶残的杀手”,其致死率高于其它任何一种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阿替洛尔是β1受体阻滞剂中应用广泛的药物之一,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早期急性心机梗死及心律失常。阿替洛尔普通片剂每天给药2次,血药浓度波动大,因此有必要将其制备成缓释制剂。本课题以乙基纤维素(EC)为囊材,制备了阿替洛尔缓释微囊,以减缓其血药浓度的波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实验目的:建立阿替洛尔体内外分析方法,对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的制备工艺及其药动学进行研究。实验方法:分析方法部分:采用HPLC法,建立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UV法,建立缓释微囊在蒸馏水、0.1mol·L-1盐酸和PH6.8磷酸盐缓冲液三种介质下的累积释放度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阿替洛尔在大鼠体内的分析方法。制备工艺部分: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缓释微囊,考察了影响药物释放的各个因素,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最佳工艺进行了验证,对制备的缓释微囊进行了质量评价。药动学部分:将2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灌胃给予市售阿替洛尔普通片剂与自制缓释微囊,按设计好的时间点取血,血样经适当处理后,进行测定。用得到的血药浓度结果对自制缓释微囊进行药动学评价。实验结果:1.缓释微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EC与药物的比例为3.5:3,司班-80用量2%,转速320r·min-1。2.阿替洛尔缓释微囊形态圆整,粒径均匀,其堆密度、休止角、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0.4212g·ml-1、32.5°、35.91%、76.06%,微囊在2、7、12、24小时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分别为29.00%、61.80%、84.11%、100.71%,药物释放符合一级方程:1n(1-Mt/M∞)=0.1404t,r为0.9906。3.应用房室模型进行分析,普通片剂的Tmax、Cmax、AUC0-∞分别为(1.65±0.17)h,(1.45±0.22)μg·mL-1,(11.68±3.79)μg·h·mL-1,缓释微囊的Tmax、Cmax、AUC0-∞分别为(4.83±0.63)h,(0.63±0.25)μg·mL-1,(10.89±6.29)μg·h·mL-1。应用统计矩法进行分析,普通片剂的Tmax、 Cmax、 AUC0-∞分别为(1.65±0.24)h,(1.77±0.25)μg·mL-1,(12.09±4.81)μg·h·mL-1,缓释微囊的Tmax、 Cmax、 AUC0-∞分别为(4.40±0.84)h,(0.80±0.23)μg·mL-1,(12.40±6.48)μg·h·mL-1。对参数lnCmax、lnAUC0-t、lnAUC0-∞进行t检验,Tmax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房室模型法与统计矩法的分析结果均显示缓释微囊比普通片的Tmax延长、Cmax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0-t、AUC0-∞无明显差异(p>0.05)。缓释微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02±10.90)%。采用Wagner-nelson法进行体内外相关性分析,得回归方程为: F(t)=3.7515f(t)-58.197,(r=0.9792),统计结果表明体内外相关性显著(p<0.05)。实验结论:建立的阿替洛尔体内外分析方法合理可靠,缓释微囊的性能良好,缓释效果明显,血药浓度平稳,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为进一步开发成为新制剂提供了依据,同时为也该类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