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拟德氏吸虫流行病学调查与分子系统发生学的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115106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拟德氏吸虫(Paradeontacylix sinensis)于养殖河鲀中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从2005-2008两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sinensis是养殖河鲀的重要病原体之一,主要致病因子是成虫和虫卵,严重危害河鲀养殖业的顺利发展。致使福州地区河鲀养殖户改养其他鱼种或者迁移到其它海域进行养殖,使得福州闽东海域河鲀养殖处于瘫痪状态。中华拟德氏吸虫病具有年循环的流行规律,一年只有一次流行高峰,在福建闽东海域流行高峰为6~8月,引起危害于5到9月中旬间。从两年红鳍东方鲀感染率和死亡率情况和虫卵沉积情况,推测河鲀经历初次感染中华拟德氏吸虫后极可能获得了一定水平的特异性免疫。获得P.sinensis的18S、28S rRNA部分序列及ITS2 rRNA基因全部序列,于Genbank上相应登入号为EU081899、EU368853和EU082007。核糖体大小亚基研究表明:裂体科与旋睾科吸虫间比与血居科吸虫间具有更相近的亲缘关系;P.sinensis于拟德氏属吸虫进化分支中形成独立一个小分支,说明寄生同一宿主中的拟德氏属吸虫明显比不同宿主中的吸虫间的亲缘关系近。P.sinensis的ITS2 rDNA序列与寄生于同一宿主中的五种拟德氏属吸虫的ITS2 rDNA的相似性只有49.0%~54.2%:结合大亚基与ITS2的研究表明P.sinensis是拟德氏属吸虫中的一个独立的有效虫种。P.sinensis和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成虫DNA随机多态性表明:31个随机引物扩增两种成虫获得189条多态性片断,其中22个引物能够对两种成虫扩增出1~5条不等大小相似的条带,表明两种血吸虫之间具有相近的遗传背景。
其他文献
白内障是人类致盲的首要因素。HSF4是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之一,在晶状体中特异表达,调控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基因表达。在小鼠晶状体中,HSF4蛋白水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呈现出不
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大面积对农作物生长进行监测,多时相遥感监测可克服单时相遥感监测的不足,利于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变化的动态监测。本研究以江苏省大丰市为研究区
树突棘是突触可塑性发生的重要场所,它的结构长时程变化被认为是记忆长期存储的结构基础。在树突棘长时程结构可塑性的细胞分子机制中,细胞器的调节处于核心地位。已有研究显
疱疹病毒宿主广泛,引起人和许多动物多种多样的感染。除急性感染外,还有潜伏感染和反复发作的倾向。疱疹病毒复制机理的研究对发展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抗病毒药物
本文应用SSR(微卫星)标记和ISSR(简单重复序列间隔区)标记对在宣城、牯牛降、大别山、琅琊山4个地区采集的122株白僵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了白僵菌不同地区之间和每
环渤海区域是一个比较特殊和重要的地区,我国20种林蛙中有7种分布于该区域,并且有昆嵛林蛙等本区域的特有物种。本文以该区域四种代表性林蛙一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