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V-1的神经毒性因子ICP34.5与细胞内蛋白p32相互作用的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q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SV-1(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神经毒性因子ICP34.5对于病毒的致病性以及通过抵御干扰素诱导的宿主抗病毒应答非常重要。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细胞后可以激活dsRNA依赖性的蛋白激酶-PKR,之后PKR会将真核翻译起始因子eIF2α磷酸化,造成整个细胞的蛋白合成的停止,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这也是干扰素抵御病毒的重要作用方式之一。而HSV-1的ICP34.5蛋白能够和细胞内的蛋白磷酸酶1(pp1)结合,然后pp1可以使磷酸化的eIF2α脱磷酸化,使终止的蛋白合成重新开始。为了进一步对ICP34.5蛋白在抵御宿主抗病毒反应方面的研究,我们对ICP34.5的细胞内结合蛋白进行了研究。   在本课题中,我们通过免疫沉淀和质谱偶联的方法发现了细胞内蛋白p32可以与ICP34.5蛋白结合,然后我们通过RT-PCR手段克隆出了p32蛋白的基因并装入到真核表达载体中。通过共转染ICP34.5和p32蛋白并经过正反免疫沉淀实验验证了ICP34.5蛋白确实与p32蛋白有特异的相互作用。   我们还通过转染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标签的方法确定了ICP34.5蛋白和p32蛋白的细胞内定位,发现两者都定位于细胞质基质中。此外还通过双荧光分子互补实验确定了ICP34.5蛋白和p32蛋白在细胞内共定位于细胞质基质中。   由此我们认为ICP34.5和p32蛋白是特异的相互作用,并且二者共定位于细胞质基质中。有研究发现p32蛋白能够抑制由RIG-1和MDA5介导的抗病毒反应,还有研究说p32蛋白在由IFN-α/-β和IFN-γ介导的抗病毒活性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发现对于我们以后研究ICP34.5与p32结合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线索。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航天器的发射任务越来越多,考虑到空间环境的特殊性及严酷程度,普通连接器无法满足型号要求,国内电连接器已经成为制约系统整体可靠性的瓶颈之一。
本文是针对当前水环境治理中普遍存在的泥沙淤积问题,结合国家863“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及生态修复示范研究分项之二:湿地一内湖系统的水质改善、泥沙控制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以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经研究推测与脑内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但其具体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脑内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部分脑区体积结构改变、神经元受损,有明显的功能性异常。实验动物体内和体外的研究发现人参皂甙(ginsenoside Rg1, G-Rgl)具有多种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其是否具有抗抑郁作用及其内在机制尚未见明确报导。因此,本课
本论文通过对所收集国内外河流治理方面的资料,并汲取野外查勘、模型试验以及治河专家和老河工的经验得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分析了国内外河流的流域概况、水沙特征、河床演变特点
小湾水电站施工导流流量大,导流建筑物规模大、运行期长、坝址段河床堆积渣严重、地质条件较复杂、围堰基础防渗处理困难及布置空间狭小,施工工期较紧张。针对导流工程实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