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电类晶体光折变表面电磁波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d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电类晶体以其具有较大的电光系数而成为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并在光折变非线性光学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铁电材料在体光学非线性效应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已得到空前的发展和完善。相比之下对于此类物质表面光学非线性效应的研究还很少,而表面光学非线性效应与体光学非线性效应具有显著的不同,这方面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光折变表面电磁波是指一束自弯曲的光束经历了如下的循环过程:入射到晶体的光束在晶体的表面发生全内反射,然后经过偏折回晶体的表面。通常所说的表面电磁波是指沿两个介质的分界面传播的电磁波,并且在偏离分界面时,其振幅呈指数地衰减。这种表面电磁波必定是横磁的(TM)。光折变表面电磁波与通常的表面电磁波不同,当光折变晶体中产生的偏折能被全内反射所平衡,此时能在晶体的表面产生自感应的光折变表面电磁波。 在光折变晶体中空间电荷场的形成机制有三种:扩散机制,漂移机制,光生伏打机制。由光折变表面电磁波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扩散机制下的光折变表面电磁波的理论已相当完善,并在实验中观察到光折变表面电磁波。扩散和漂移机制下的光折变表面电磁波的理论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只是从两个侧面进行了研究,而且没有从实验上观察到扩散和漂移机制下的光折变表面电磁波。光生伏打机制下的光折变表面电磁波还没有开始进行研究。 本文针对铁电类晶体的光折变表面电磁波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的内容及结论有: (1)依据光折变效应的带输运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在光生伏打机制下的光折变表面电磁波。(2)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扩散和漂移机制下在光折变晶体SBN与空气的界面形成的光折变表面电磁波。这种光折变表面电磁波的形成条件是入射光束与界面成55°,且信号光与背景光比值越大越有利于光折变表面电磁波的形成,外加电场越大光折变表面波的强度就越强。
其他文献
新课程、新理念倡导新形式、新方法.在讲读课文教学中,我运用引读法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引读”就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巧妙设计一些深浅适宜而又利于学生发挥想象的问题,引
近年来,涌现对称性已经逐渐成为了量子多体中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它的重要性在量子相变中还没有被深入地研究。有可能简并基态中涌现对称性与朗道自发对称破缺理论是相互关联的
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已然成为我国当下新课标地理基础教育的中心议题和重要环节.此处,新课标下的地理学科能力主要指注意、观察能力以及思维和应用等能力,而地理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植于广大教师心理.教师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意识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
期刊
铜薄膜被广泛地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集流体材料,最近Suzuki等人实验发现了锂离子在铜薄膜中的扩散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本文应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法,较系统地研究了铜体相和表面相,以及锂离子在铜薄膜中的扩散行为。通过计算机模拟设计和理论计算我们得到了铜晶格常数、铜表面能、空位形成能、空位扩散势垒等,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锂离子扩散的理论信息等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
多媒体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解决许多传统课堂教学中不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
期刊
  本论文讲述在纳米颗粒的结构设计与物性调控方面的工作。在文中的三个工作中,分别介绍了通过设计纳米颗粒的原子结构、物质成分和拓扑结构来获得特异的物理性能的思路和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子器件中材料的尺寸不断减小,当减少到纳米数量级时,电子波动性显著,材料出现奇特优异的性质。2004年,石墨烯(Grahpene)在实验室被成功的制备出,并发现其具有优异的性质,掀起了科学界的研究热潮。在过去的十年里,人们对石墨烯和石墨烯为基础的材料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带等,并且一直努力的将该材料应用于电子器件中,但由于石墨烯为零带隙的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促进了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人本教育观,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重整化群不变性,物理量本身并不依赖于重整化方案和重整化能标,但在微扰量子色动力学(QCD)有限阶估算下,理论预言往往依赖于重整化方案和重整化能标的选择。不恰当选择重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