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已成为单子叶植物遗传、发育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作物。水稻中重要遗传性状的基因发掘和利用一直倍受遗传领域和育种界重视。本研究利用在于粒重、粒长等性状上存在极端差异的两种水稻材料杂交(HITAR005×IRGC20509),培育F2分离世代群体,研究水稻粒长、粒宽、长宽比、千粒重等9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并利用此群体构建水稻遗传连锁图谱,对上述性状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17个QTL位点。同时,对一个极度偏分离的分子标记进行分析,推测可能与栽培稻(Oryza sativa)F1花粉不育基因座连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利用HITAR005×IRGC20509的F2分离世代群体,构建了一张包含54个SSR标记和37个ILP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该图谱覆盖水稻基因组约1322.1cM、平均标记间遗传距离为14.52cM,基本能够满足QTL定位的要求。 2、在F2群体中,所考察的9个性状均表现为连续的数量变异,多数变幅较大,均近似于连续的正态分布,呈现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点。通过对这些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共检测到17个QTL,其中: 1)控制粒长的2个QTL,分别位于在6号和11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5.4%和4.2%。 2)控制粒宽的2个QTL,分别位于在5号和9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8.3%和6.9%。 3)长宽比的2个QTL,分别位于在5号和6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2.7%和17.6%。 4)控制千粒重的3个QTL,分别位于在1号、3号、5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8.6%、12.5%和20.1%。 5)株高的2个QTL,分别位于在5号和9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7.84%和2.5%。 6)单株有效穗数的1个QTL,位于在11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4.52%。 7)抽穗期的2个QTL,分别位于在1号和6号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0.94%和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