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化表达是日语谈话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语言行为之一,而“の(だ)”句型又是这种名词化表达较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关于“の(だ)”句型的研究颇为兴盛,以田野村忠温(1990)和野田春美(1997)为代表的日语学者们针对“の(だ)”句子的意义、用法、功能、语气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统一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另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名岛义直(2007)为代表的研究者们运用关联性理论重新解析了“の(だ)”句型的语用论性质。但是总体看来,从利于日语学习者的教育的角度对“の(だ)”句进行系统阐述的研究较少,且多数先行研究侧重以书面语为考察对象,忽略了实际使用场合,也就是口语中的运用意图,而这一点对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发话者的发话意图,和“の(だ)”使用后所带来的谈话效果,才能更好的掌握并使用“の(だ)”,还能主动判断自己或对方有无误用。本文在充分吸收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时枝和永野有关文章论的观点出发,以泉子·K·ナィナ一ド等学者提出的谈话分析理论为依据,首先通过对比分析得出“の(だ)”句的整体印象是:说话者在把握了某个前提下,引入自己对该前提的心里态度后发话。且发话后期待对方有所反应。明确指出说话者在使用“の(だ)”发话的过程中,存在“把握前提”、“引入内心态度”、“期待对方回应”这三个心里过程。接着以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文的“の(だ)”句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の(だ)”句型在口语中的三种存在形式,即:陈述句(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疑问句(包括肯否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疑问词疑问句)和应答句(包括对疑问句的回答句和对方言语行为上明显.要求回答的句子)的顺序,依次探讨每个过程在各个例句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考察每个过程之前,对本文中涉及的“前提”、“内心态度”、“反应期待”的概念都加以解说。最后,通过分别探讨“の”与“だ”的性格,进一步揭露“の(だ)”句潜在这一谈话过程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