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中“の(だ)”句型潜在的谈话过程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tanmi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词化表达是日语谈话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语言行为之一,而“の(だ)”句型又是这种名词化表达较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关于“の(だ)”句型的研究颇为兴盛,以田野村忠温(1990)和野田春美(1997)为代表的日语学者们针对“の(だ)”句子的意义、用法、功能、语气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统一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另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名岛义直(2007)为代表的研究者们运用关联性理论重新解析了“の(だ)”句型的语用论性质。但是总体看来,从利于日语学习者的教育的角度对“の(だ)”句进行系统阐述的研究较少,且多数先行研究侧重以书面语为考察对象,忽略了实际使用场合,也就是口语中的运用意图,而这一点对非母语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发话者的发话意图,和“の(だ)”使用后所带来的谈话效果,才能更好的掌握并使用“の(だ)”,还能主动判断自己或对方有无误用。本文在充分吸收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时枝和永野有关文章论的观点出发,以泉子·K·ナィナ一ド等学者提出的谈话分析理论为依据,首先通过对比分析得出“の(だ)”句的整体印象是:说话者在把握了某个前提下,引入自己对该前提的心里态度后发话。且发话后期待对方有所反应。明确指出说话者在使用“の(だ)”发话的过程中,存在“把握前提”、“引入内心态度”、“期待对方回应”这三个心里过程。接着以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文的“の(だ)”句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の(だ)”句型在口语中的三种存在形式,即:陈述句(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疑问句(包括肯否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和疑问词疑问句)和应答句(包括对疑问句的回答句和对方言语行为上明显.要求回答的句子)的顺序,依次探讨每个过程在各个例句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在考察每个过程之前,对本文中涉及的“前提”、“内心态度”、“反应期待”的概念都加以解说。最后,通过分别探讨“の”与“だ”的性格,进一步揭露“の(だ)”句潜在这一谈话过程的根本所在。
其他文献
2017年中国即将建立全国性碳市场,碳价作为碳市场发展的风向标,其走势情况是碳市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通过引入Stock600指数,石油、煤炭、天然气价格等碳价的重要外部影
目前,国内外著名大学人文科学类院系大多已做出必须在英语学术论文中遵循MLA格式的规定。本文的目的主要是以列举的方式评介MLA格式对于编写插注和引用书目的要求。
文章从国际分工的视角,系统梳理、继承与发展早期国际分工理论,尝试给出一个较为完备的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性理论分析框架,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