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鲁迅覆盖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大身影,反思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品格,鲁迅便成为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存在。而作为后精神分析学派代表,拉康的主体学说极具张力,他宣称,由于缺乏独立性,自我达不到绝对主体的标准。或者说,由于自身分裂、破碎与混杂,任何人的主体,都不可能自在自为。因此,“在拉康的宫殿里,大写的他者是主宰一切的神灵,推动着存在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一切”[张一兵语]这也正是鲁迅的小说为我们揭露出来的景象,在鲁迅的艺术创作中,有一个“无物之阵”的概念,与拉康的“他者”有部分的意义近似。
在鲁迅的笔下,“病态的世界”无疑正是一个大写的他者,“不幸的人们”则是饱受“他者”侵凌、杀戮的“伪主体”,永远都在生存的危机与焦虑中挣扎。主人公的命运总是受制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不管他们是顺从还是反对,最后都不得不接受被奴役的命运,或者走向疯狂与死亡。鲁迅所揭示的中国民众被“吃人”的历史文化环境所吞噬而不自知,在昏睡中走向衰亡而不自觉,与拉康理论中被“他者”吞噬的伪主体的命运,正可谓如出一辙!
本文试图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方法,对鲁迅小说人物的命运进行拉康式的解读,并非将鲁迅的作品硬塞进拉康精神分析方法的理论框架,而是出于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