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斑块分布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技术,观察分析狭窄率<50%的BA斑块的分布及重构特点,对比有无症状患者的斑块分布及重构差异;探究椎优势与BA的曲向及斑块分布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1、我们回顾性地选取应用HR-MRI检查发现BA粥样硬化性斑块,且狭窄率<50%的患者61例。根据斑块在横断层面上的象限分为腹侧、背侧及侧壁。对于发生桥脑梗死的患者,如果在BA管壁发现符合下列条件的斑块,我们将其定义为“责任斑块”。即此斑块位于梗死灶同一或邻近层面,且可对该病变负责,如BA的背侧壁斑块可引起桥脑旁中央动脉梗死,侧壁斑块可引起同侧的桥脑梗死。2、分别测量最窄处及参考层面的血管面积(VA),计算重构指数(RI)(RI=最窄处VA/参考处VA)。RI≤0.95定义为缩窄性重构,RI≥1.05定义为扩张性重构。3、我们回顾性地选取应用HR-MRI检查发现BA斑块的患者84例。在MRA图像上测量椎动脉的直径,分别计算双椎的差值和比值(比值=1侧椎动脉直径/另1侧较大的直径)。从BA最远端的顶点至双椎交汇处连接一条直线,以此为中线评估BA的曲向。 结果:1、61例患者中,有症状的25例,无症状的36例,共计读取BA的HR-MRI影像752层。BA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平均长度是12.16±5.61mm,其中有症状患者的斑块平均长度是10.30±6.44mm,无症状患者的是13.46±7.03mm(p=0.079)。BA粥样硬化性斑块在腹侧壁、背侧壁及侧壁的分布百分比是接近的,分别为29.0%、37.6%和33.1%。有症状患者的斑块更多地分布在背侧壁(42.5%)和侧壁(41.2%),较少分布在腹侧壁(16.1%;P<0.05)。与有症状患者相比,无症状患者的斑块更多的分布在腹侧壁(P=0.022)。有症状的桥脑梗死病例中,85.0%的患者具有“责任斑块”,而在桥脑静息梗死患者中仅占14.3%(p<0.001)。2、BA的平均最窄层面面积是17.07±6.15mm,平均参考层面面积是15.35±7.32mm,平均重构指数是1.26±0.57。其中,扩张性重构33(54.1%)人,无重构10(16.4%)人,缩窄性重构18(29.5%)人。有症状患者中扩张性重构11(44.0%)人,无重构5(20.0%)人,缩窄性重构9(36.0%)人。无症状患者中扩张性重构22(61.1%)人,无重构5(13.9%)人,缩窄性重构9(25.0%)人。2组患者在最窄层、参考层面VA及RI、扩张性重构、缩窄性重构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84例患者中,40.5%具有管径接近的双侧椎动脉。其余50例患者中,28例具有左椎优势,22例具有右椎优势。双侧椎动脉直径比值在0.8-1的这组患者,BA斑块易于分布在背侧壁(r=-0.29,P=0.045,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双椎的差值与斑块分布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9例患者的BA具有单向弯曲,其余35例的BA走形接近直线。椎动脉优势侧与BA弯曲方向无相关性(r=-0.142,P=0.197,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结论:1、BA狭窄率<50%的患者中,斑块较平均地分布在腹侧、背侧及侧壁。BA背侧壁和侧壁的斑块与症状性的桥脑梗死相关,而与桥脑静息梗死无关。2、狭窄率<50%的BA管壁以扩张性重构为主。有症状与无症状患者BA的重构特点相似。3、在双椎的比值接近1时,斑块易形成于BA的背侧壁。椎优势的存在与否可能不是BA发生弯曲及斑块产成的初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