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中的植物隐喻分析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e15807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理论最早是由莱考夫及约翰逊于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不同于以往的隐喻理论,概念隐喻是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对隐喻现象进行了解读,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基于我们身体经验的认知现象和理解世界的工具。通过概念隐喻,一种事物借助另一种事物被理解和体验,其具体的工作机制是从一个概念域(源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语言中丰富的植物隐喻,作为概念隐喻的一种形式,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的提供了一种方式,而莱考夫及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植物隐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本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李清照60首词中存在的植物隐喻进行了认知研究,试图对其进行系统地归纳分析,并从植物源域和目标域相似性的角度阐释了植物隐喻的认知运作过程,并对作品中的植物隐喻及其具体体现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植物在李清照词中主要充当源域的角色,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植物作为源域的概念隐喻。根据概念隐喻中目标域的不同,李清照词中的目标域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人与物。人可具体分为人的外貌、人的品质和人的情感。物可具体分为实体物体和抽象物体。隐喻的生成是基于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同时受到人感知世界的方式、知识层次、性格品质等其他因素的制约。通过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联系起来比较,发现其存在的共性,进而最终形成隐喻。隐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源域的特征,根据表达需要,李清照在不同的语境中采用不同的植物隐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词人的生活经历,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对她的词进行理解。本文通过分析李清照词中的植物隐喻,一方面丰富了隐喻的认知理论,体现出概念隐喻的普遍性,一方面也为理解和欣赏李清照的词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丰富了对李清照词中植物隐喻的研究。
其他文献
著名作家梁晓声这些年一头扎进中国文化研究的厚土里,探讨中国文化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中国文化的性格》作为他最新出版的文化求索随笔集,就是他近年来针对中国文化的再思考。$$
报纸
随着时代的变迁,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通信设备市场需求也随之不断更新换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亦越来越激烈,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而新产品开发是
近年来,随着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电子式互感器逐渐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与电子式互感器输出接口的合并单元作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关键设备之一,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一
工业型村落是中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典型村落类型。浙江省工业型村落在空间表现为"块状经济"形态,其空间分布与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局部地区出现了"跨越式"发展
惯用语是汉语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术语,多数来源于汉民族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中国汉族人民的社会风俗习惯、传统思想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情况。汉语惯用语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
杭州市,地处浙江省北部,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历史悠久,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境内有南宋皇城遗址、良渚原始人遗址等。杭州方言属于吴方言杭州片,其语音、词汇、语法基本要素
<正>当前,以网络购物为主的电子商务在线平台交易正在成为大众消费的新主流。网络卖家(电子商务企业)与买家(消费者)的买卖合同法律关系成立后,网络卖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通
"就V/A 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固定结构。本文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语法化、词汇化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对现代汉语中的"就V/A 了"结构进行探讨和研究。
<正>当下,随着新课程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美术社团活动的开发却越来越脱离本源,模式化、形式化、表演化、利益化等现象,似乎都蒙蔽着我们的眼睛,对于当前的美术教育,我们有太
文章通过对业主委员会法律地位的分析,明确其所应有的权利义务,并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将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社区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业主委员会的立法完善及物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