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英文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使用对比研究——以汉英母语学者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peipei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整的语篇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主语篇和元话语(也被称为元语篇)。主语篇侧重于新命题的生成,从而完成语篇的概念功能。在学术语篇范畴内,元话语折射了作者对语篇的构篇意图,承诺及态度。从该观点来看,元话语可以被定义为语言表述的本我反射,这来源于交际三角(涉及语篇,作者以及该语篇的既定读者)。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元话语的研究在不断升温,尤其是在书面语篇的元话语使用上。使用元话语能有助于作者有效地与读者产生共鸣,令他们的文章更容易被读者理解与接受。由此可见,元话语对于书面语篇,尤其是学术语篇来说非常重要。   本研究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入手,旨在探讨英语本族语学者与汉语本族语学者在英文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使用情况的异同。本研究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汉语本族语学者与英语本族语学者在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使用呈现什么样的特征?2)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两类学者的元话语使用差别?   本研究采用了Hyland对元话语的分类作为研究基础,选取了管理类的学术语篇作为研究对象,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频次统计列出元话语各个子项在两类学者中的使用情况,然后进行元话语使用总量与子项的对比分析,接下来以定性分析方式尝试从三个方面来解释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它们分别是:中西思维模式差异,母语迁移及语言处理系统。通过研究发现英语本族语学者比汉语本族语学者更多地使用了元话语,但是使用总量差距并不大,在总体数量上表现出相似性。中国学者与英语母语学者的元话语使用量分别为每千字56.87个及63.83个。两类学者在元语话的某些子项的使用情况有着很大差别,如某些篇章衔接词,言据性手段及读者作者沟通标示词。尤其是在人际元话语的使用中,中国学者的每千字使用量为18.97个,而英语学者的每千字使用量为28.97个,差异明显。这表明,中国学者还没有足够的意识来建立恰当的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关系,对读者的需求意识不强。母语迁移及语言处理系统差异性可能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中西学者在学术语篇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及元语话对学术语篇作用的了解。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从语言处理系统去尝试解释学术语篇中元话语使用情况的成因。另外,本文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教学方面的建议,指出了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研究的方向作了简要介绍。
其他文献
20世纪60年代,翻译对等逐渐形成一种理论体系,且“因其与翻译定义及实践关系密切而成为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事实上,纵观翻译活动的历史,对等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因
赫尔曼·梅尔维尔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作家。其作品《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文学著作,是史诗般的小说。这部小说绝不是一部单纯地叙述发生在海洋上的一个人与鲸生死
乌托邦文化源远流长,世界各国早期历史中都有关于乌托邦社会的幻想。作为一种文学范式的乌托邦文学最早可追溯到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幻想小说《乌托邦》。尽管,现有的研究
学位
科马克·麦卡锡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其“边境三部曲”的发表,引起了美国图书界的轰动,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坛上的大师地位,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平原上的城市》无论在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当代作家,《太阳依旧升起》的发表使他成为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随着《永别了,武器》的出版,海明威的文学地位愈发稳固,1952年,《老人与海》的出版使他声
学位
自Brown&Levinson(1978/1987), Leech(1983)的礼貌理论问世以来,礼貌研究成为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礼貌理论也成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礼貌的书籍和论
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当前作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载体-影视作品,其引进和出口与日俱增。影视作品的字幕译制工作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公益广告影响社会公众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