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妮塔·海斯是(1968一)是澳大利亚当代最有影响的年轻原住民作家之一,也是第一位获得西悉尼大学大众传媒博士学位的原住民。作为一名多产的女作家,海斯出版的多部诗集、小说及社会评论等,均以不同形式反映了她对澳大利亚土著文化的研究成果。其历史小说《我是谁?玛丽·泰伦斯的日记,悉尼1937》讲述了澳大利亚一段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被偷走的一代”的故事。小说从十岁土著女孩玛丽的视角,以日记的形式和平实的语言揭示了20世纪澳大利亚土著与白人之间的历史关系,同时也借一个孩童的纯真口吻,书写了在白人世界强势文化和同化政策之下土著人对其身份的迷惑和追寻。本文透过书中朴实简单的语言,以小说中身体和语言的移位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考察,侧重研究以小说主人公玛丽为代表的土著在被强制脱离自己的传统文化、融入白人文化的境况下,如何探寻自己的身份,并在白人主导的澳洲社会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本文试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论证澳大利亚原住民在同化政策在被确立为基本国策之时,其身份的遗失和其作为新的“杂糅”的个体身份构建的过程。论文第一章为引入部分,简要介绍作家和作品《我是谁?》的主要内容和创作背景,对国内外文学评论进行梳理,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第二章以分析主人公玛丽身体和语言的移位展开论述,指出作为“被偷走的一代”对个人身份定位的种种困难,继而分析了因受困于白人的霸权话语和强权文化之中,同时试图融入白人社会却始终作为“他者”被边缘化,并处于夹缝中导致身份的迷失。作者意识到地方与身份的紧密联系,无论是视觉可感的具体地点还是可代表某一特定地方的话语,都对被移位后身份的构建产生影响。本文第三章中作者通过对文本的研读,结合后殖民主义的地方理论,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同时本章侧重探讨了以玛丽为代表的土著人对其身份的探寻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和意识的转变,即从最初的茫然无措到决心以白人身份定位自己,再到与白人文化始终相斥后在两种文化间的游离。第四章对玛丽及其他土著人如何重建其杂糅的土著身份进行了探索。在经历了身份的迷失和自我反思之后,玛丽在正视自己、接受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逐渐接受白人文化,作为白人家庭的养女,对自己的土著身份不断追寻使她终究找到归属,而与此同时对新的家庭的肯定和接受也使她在白人社会从边缘到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一席自己的位置,在这一过程中,玛丽的杂糅身份得到重建。本文的结语部分通过对上文以玛丽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土著杂糅身份重建过程的回顾,对文章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认为在澳大利亚特定的历史时期,土著身份的构建过程与地方以及能够反映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语言具有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决定了其身份重建的杂糅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澳大利亚和我国,杂糅身份的重建带来的种族和解具有更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