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翻译《黄帝内经·灵枢》中的重要篇章,以实践为基础,分析各种翻译理论指导下具体翻译技巧的应用及不同语法单位(如语素、词语、短语及句子等)各自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整理归纳出行之有效的中医典籍翻译模式,实现跨学科的结合,向世界传播最纯正的传统中医。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选取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精编教材《内经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版)、《内经选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版)及《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版)中所选《灵枢》篇章进行翻译;主要中英文参考工具书分别为:《黄帝内经·灵枢译注》(中华书局,2010版)、《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学苑出版社,2007版)、《灵枢识》(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版)、《康熙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版)、《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版);《实用英文中医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版)、《简明汉英黄帝内经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版)、《英汉汉英中医词典》(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版)及《汉英中医词典》(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版)等等。(二)研究方法1.翻译模式译文以段落为单位,采用中英对照的译介方式,即一段中文对应一段英文。但鉴于《内经》语言及行文的独特性,译者必须首先以读者的身份深刻地理解原文之旨,找出核心词,确保核心词的正确翻译;译介完成后,译者应再以译入语读者的身份,检查核心词的译入语与原语两者的内涵或外延之间的对等性,上下文的逻辑连贯性,即“读者-译者-读者”翻译模式(如下图)。2.翻译方法中医典籍中的核心词的翻译中医典籍核心词大多为文化负载词(如气、阴阳、天癸等等),译语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词。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医特色,避免信息的二度丢失,采用“音译+脚注”的方法,向读者展示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医典籍中语句的翻译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两种不同语言、文化间的无障碍交流,故语句的翻译应从读者的视角出发,以归化为主进行译介,确保译文的可读性。中医典籍中段落及篇章的翻译较之汉语重意合,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强调语句、段落间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因而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起承转合。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需通过适当地增译、减译,或补充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连接词,方可真正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及整个篇章的逻辑连贯。研究结果:鉴于中医典籍语言及行文的独特性,中医典籍的翻译方式不可一概而论,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核心词、语句、段落、语篇等多个角度构建多层次的中医典籍翻译理论模式,向世界传播纯正的中医文化。1.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音注结合,保护特色在中医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以音译为主,结合脚注予以解释说明。如此既传播了中医特色文化、维护了民族文化的地位,同时还可收获经济高效的翻译效果,因为音译加注的做法实际上构成了一种规约性翻译,当后文再次遇到同一词汇时,一般直接对其进行音译处理即可。该译法也符合语言国情学要求。2.中医典籍句子的英译策略:归化主导,读者视角在将一种语言、文化信息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并且应该给它穿上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外衣,才能更好地让目的语读者适应、理解。因此在语句的翻译上,在保证中医核心文化不错位、扭曲或缺省的前提下,应该从读者的视角出发,以归化为主导,使译文免去晦涩难懂,诘屈声牙之感,而达到无障碍交流的目的。3.中医典籍段落及篇章的英译策略:形合为主,逻辑连贯。汉语以意合为主,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比较简洁,而英语重形合,强调语句、段落间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往往要先分析源语句子的功能、意义,然后才能确定译语句子的结构、形式,并通过适当地增译、减译,或补充符合上下文语境的连接词,方可真正实现两种语言之问的动态对等及整个篇章的逻辑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