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的政党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邓小平在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特殊国情的情况下,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马列主义的政党观为理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政党学说。邓小平的政党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对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问题上,他认为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完成历史任务的工具,党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坚决抵制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尾巴主义,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对党与政权的关系的探索上,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分为两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探索主要针对个别现象,指出要反对“以党代政”、“以党治国”,反对“官僚主义”和“领导者个人包办、个人专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其探索更加系统和全面,重点论述了要解决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必须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其中党政分开是关键。在执政党的建设方面,邓小平认为要从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四个方面的建设去努力。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的政党思想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密切党群关系,实践群众路线,都需要这一理论的指导。同时,邓小平所提出的政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观点,为我们当前从制度建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