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生态化研究是当代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热点和方向,也是生态化学习策略研究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探讨生态化学习策略有助于厘清个体与团体学习策略的原本产生、发展的路径与特征,并能更有效地指导学习。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理论探索揭示了学习“生态化研究”的基本特征,即情境性、过程性、互动性和多元化。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化学习策略”的概念:在真实生活中个体或团体为了有效解决具体问题,获得和使用的带有情境性、互动性的、动态发展的单一学习策略,或是系列策略的组合体系。现有文献中,“生态化学习”并非学界共识的概念,“生态化研究”亦无明确的特征;学习策略的研究集中在通用学习策略上,且以量化的问卷法为主,难以体现出生态化的基本特征;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方兴未艾,但研究“生态化学习策略”的文献罕见。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在明确“生态化学习策略”研究命题的基础上,通过笔记文本分析考察了大学生在学科情境下笔记策略的运用情况和特征;自传体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学习策略生态化生成的路径与特征;以团队行为观察建构了团队学习策略体系;策略渗透教学实验证实了优势学习策略及其组合的学与教的效果。在系统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能够展示“生态化特征”的系列实证研究,初步揭示大学生生态化学习策略的理论内涵与生成、运用特征,为大学生生态化学习心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体地说,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发现学科笔记文本分析能客观有效地考察大学生笔记策略的数量、频次和运用水平;笔记策略种类达9类之多,其中颜色标识、再现图式、枚举式提纲、基础知识的补查是笔记使用的优势策略;大学生问题意识非常薄弱,而问题意识、策略数量和策略频次对学业成绩均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在问题意识影响学业成绩的路径中,只有策略数量的中介效应模型显著,策略数量是影响策略水平和作业成绩的关键因素。2.大学生学习策略是内、外部策略动力系统共同作用的产物,生成的关键在于个体的主动探索。策略生成的来源多样,生成方式“以试误和试中有悟为主、顿悟为辅”,呈现出鲜明的渐进式生成特征;生成过程出现无意识模仿(小学萌芽期)→有意识学习(初中初建期)→策略分化与多样化(高中形成期)→保持原状与反思提升(大学休眠期与分化期)等发展阶段,其中初高中阶段是策略生成与分化的关键期;情境性与策略分化是策略生成的状态特征;策略的发展特征体现在策略的四种发展趋势上:保持原状、习惯成自动、丰富细化和精炼为高效。其中“保持现状者居多,丰富细化和习惯成自动者其次,精炼为高效者较少”。“保持现状与习惯成自动”是策略低水平发展的特征,而“丰富细化和精炼提高”则是策略高水平发展的标志。3.策略运用的有效性表现在优势策略及其策略组合上:优势策略是指在问题解决中优先使用、经常使用的和方便使用的学习策略,有使用频次高、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本质上属于高频策略;策略组合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的问题解决情境中使用的优势策略群,本质上属于高效策略;二者体现出了策略选择和适应的结果。在策略组合中,“监控策略预测作用最大,但却是使用最低的策略”,证实了高效策略未必是高频策略;“资源策略预测作用显著,也是高频策略”,表明高频策略往往也是高效策略。4.建构了团队学习策略体系并制定了《团队学习策略的观察表》;团队学习中呈现出五大优势策略:思维策略、合作策略、争辩策略、监控策略与资源策略,合作策略与争辩策略则是团体策略独有的特征。策略组合是团队五大优势策略的优化组合方式,是预测团队作业的有效指标。5.心理模拟、思考(自我提问与审查)、讨论(团队争辩与合作)与综合的教学效果显著:综合组>思考组>讨论组>模拟组>对照组;大学女生的策略学习效果显著高于男生;策略及其组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生态化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一种策略渗透教学的典型模式。6.提出策略生成的“波浪式”曲线和策略使用的“双曲线交叉式”分布模型。前者用来解释策略水平与意识水平的发展关系:策略水平随着个体学龄段的递进整体呈上升趋势;而策略意识则在策略萌芽期(小学段及更早)和休眠期(大学初段)意识水平较低,策略初建、形成期(初、高中段)和分化期(大学高段)意识水平较高。后者用来解释个体和团体策略运用的规律和特征:个体和团体用于问题解决的学习策略,随任务复杂程度的升高呈现倒V型分布;个体和团体的策略呈现的“双曲线交叉式”分布,揭示了策略运用过程中出现的优势策略或策略优势区间,且随着任务复杂程度的上升,出现策略组合性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