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地理学的城市交通规划初探——以南宁市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rain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反思当今丧失人文性目标而被动强化物质层面的城市交通系统,笔者认为对城市居民出行行为的研究从“人”本身出发,是避免“车”本位的交通规划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新的切入点和方向。   文中解析、整合区域居民认知的差异性理论、日常行为空间理论、区位选择与行为偏好理论等行为地理学基础理论和交通行为预测技术,提出居民日常行为空间的构成应包括:居民出行方式、距离、频率等多项因素,研究起来牵扯颇多,但是通过从微观个体到宏观社会、从短期到长期、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特定的城市中居民的日常行为空间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此研究居民日常行为空间是研究居民出行行为的有效途径。居民出行行为影响因素可以分解成城市地形地貌、水与植物资源、社会风俗和文化、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环境及城市空间结构。应用行为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构建行为地理学--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框架。   论文第五章将理论体系运用于南宁市交通规划中,总结南宁市交通现状问题,探讨南宁市自然地理、社会地理及城市空间结构对居民日常行为空间特征、区位选择和行为偏好及交通结构的影响,并通过调研汇总信息得出居民对城市各种交通方式的选择意愿,检验论证的合理性。最后针对分析结构和交通专业数据总结南宁市居民出行特征并预测未来南宁市交通发展走向,提出南宁市综合交通规划及建议,包括规划策略、动态交通规划、静态交通规划、交通节点规划设计和交通管理。以此创造既符合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又符合地域人文特征的城市交通空间,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高层住宅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在土地及其他资源短缺的情况下缓解人地矛盾,提升城市发展效率的必然选择。追求特定条件和因素下的高效率是高层住宅出现的初衷。70年代末,我国的塔
书院建筑为我国古代文教建筑的一种,是民间教育及学术的主要活动场所。“书院建筑”即指古代书院设立的集会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是传统文化中的教学与图书馆藏建筑分支。书
目前我国存在着大量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城市住宅。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时期建造的住宅已不能满足
照明设计中色光的合理运用给城市夜间光环境的总体定位、特色营造、风格的确定等诸多方面带来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夜间,光色是人类情感与环境之间极为重要联络因素,不同的光
学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和深入开展,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开始向农村经济倾斜。新农村建设的各类投入不断增大,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与支持,并不断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积
本文是一项针对当代建筑的开放性设计手法的专题研究。文章从建筑形式秩序组织的角度入手,紧紧围绕着“开放”与“控制”这对关键词来分析阐释,通过对数位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知
县城与大中城市相比,在城市空间形态、城市性质、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建筑强度、居民出行方式、用地结构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因地制宜的对县城绿地结构布局进行调
一个完整的方法论需要两个层次,其一:对于方法的认识,其二:具体的方法。   本文的内容是关于建筑学理论的形成方法。所谓建筑学的理论是指建筑历史上形成的具体的理论文本,其内
前人对热舒适的相关研究一直汇集于人们长时间停留的建筑室内空间。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在业余时间更加倾向于走出室内,到户外进行锻炼、娱乐和交流。于是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