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人群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h2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目前对近视眼形态和功能改变的报道多集中于眼底已发生明显病理改变尤其是累及黄斑区的近视眼人群,对眼底尚未发生病理改变的近视眼人群黄斑区形态和功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探讨不同程度近视眼人群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之间的相关性,并与正常人作比较,分析近视眼人群黄斑区结构和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方法:  应用罗兰RETIScan mulifocal EFG Version电生理检查仪和Zeiss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Cirrus HD-OCT4000检查仪检测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的24~39岁的病例42人(83眼),入选者根据屈光度数和眼轴分为正常对照组(8人14眼,等效球镜度数为+0.25D~-0.75D并且眼轴为22.00mm~24.00mm)、中低度近视组(16人31眼,等效球镜度数为-1.25D~-6.00D并且眼轴为24.00mm~26.00mm)、高度近视组(19人38眼,等效球镜度数为-6.25D~-13.00D并且眼轴为26.00mm~27.99mm),其中男9例(18眼),女33例(65眼)。所有受测者均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如视力、验光、眼压、眼轴、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角膜曲率、房角检查)和专项检查(OCT、mfERG),除屈光不正外均无其他眼部因素的影响、无严重全身系统疾病,并且能配合所有检查项目,符合入组标准并经过本人同意方可进行实验。通过OCT获得不同程度近视组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averge thtickness,记录为AT)的数值,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和组内两两分析。通过mfERG检测获得不同程度近视组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P1波的平均振幅密度、振幅总和值、隐含期的数据,运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不同程度近视组P1波的平均振幅密度、振幅总和值、隐含期与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Person相关分析。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正常组A1与第1环的平均振幅密度、振幅总和值呈正相关,与隐含期无相关性。  2.中低度近视组A1与第1~2环P1波各项检测指标之间无相关性。  3.高度近视组A1与第1~2环平均振幅密度、振幅总和值呈负相关,与隐含期无相关性。  4.三组AT与P1波平均振幅密度、振幅总和值成正相关,与隐含期无相关性。  5.中低度近视组AT与P1波第2~3环振幅总和值呈负相关,与第4环振幅总和值呈正相关。  6.高度近视组AT与P1波平均振幅密度、振幅总和值呈正相关。  结论:  1.随近视屈光度数增加,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变薄。  2.随近视屈光度数增加,mfERG P1波的平均振幅密度、振幅总和值下降。  3.在高度近视眼人群,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与mfERG P1波的平均振幅密度、振幅总和值呈正相关性,即在高度近视眼人群,黄斑区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正相关。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分析MDT术前访视对围手术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理、生理和术中依从性的影响;研究其术前访视模式效果。提高围手术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中依从性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