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单元及其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以安徽省和县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重要载体,乡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乡村如何在文化传承的前提下推进现代化是我国乡村发展无法避开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正迈入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城乡空间加速重构的新时期,乡村地域的聚落景观、产业结构、社会组织、文化意象等都发生了急剧变化。[1]这些主动性或被动性的变化一方面推进了乡村地区的适应性发展,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或破坏了千百年来因地制宜而形成的传统乡村空间格局和形态,严重影响到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生态格局。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在乡村空间重构的新时期,挖掘乡村空间格局和形态的传统理念、建构逻辑和技术方法,将有助于乡村文化和乡村建设智慧的传承。圩田是我国江南地区重要的农田形式,由圩田构成的圩区是江南地区乡村空间的特色单元类型,圩区内的村落、市集等聚落之间往往具有密切的社会和经济往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并且在聚落空间形态上加以呈现,因此,通过圩区空间单元及其聚落空间形态的解析,将有助于对乡村空间地域化特征的解读,并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论文以和县圩田地区的乡村空间为研究样本,从圩区空间单元和市集腹地空间单元入手,对两种空间单元的构成及其内部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叠合两种空间单元,分析圩区及市集对乡村聚落空间的综合影响,进而划分出乡村聚落空间单元及其集聚形态类型。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总结出圩区空间单元、市集腹地空间单元和乡村聚落空间单元三种乡村聚落空间单元及其聚落形态的特征和类型模式。为验证三种乡村聚落空间单元与个体村落间的空间关系,论文选取了南义社区DR村为实证对象,分别分析了其与三种乡村聚落空间单元之间的经济、社会以及行为空间关联特征,并对其关联乡村聚落空间单元的优化提出相关建议。论文基于对地缘关系的理解,以地理空间和市场空间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为依据,展开对圩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单元及聚落形态类型模式的研究,突破了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的传统镇村体系类的空间研究方法,为乡村空间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其他文献
背景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而吸入过敏原如尘螨、花粉及真菌是其关键的致敏因素。多项研究证实随着病程的延长,呼吸道过敏症患者的过敏原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过敏原免疫治疗是目前过敏性疾病唯一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在治疗停止后还具有长期疗效,并且可预防过敏性鼻炎进展为哮喘。然而目前阶段,过敏原免疫治疗预防新致敏原证据还相对不足,部分患者在免疫治疗过程中仍然出现新增过敏原,这对免疫治疗的效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武陵山区是我国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聚落景观形态;同时,武陵山区也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在脱贫需求与乡村旅游的刺激下,景观多样性与原真性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本研究以武陵山区为宏观研究范围,以恩施州宣恩县龙潭河两岸聚落为具体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与一手测绘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归纳、建模等分析方法,采用“总-分-总”的研究路线,对武陵山区河谷型聚落景观形态进行
被动式建筑是太阳能利用的有效方式,目前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相变特朗贝墙系统由于具有充分利用太阳能、结构简单以及不需要动力循环等优势,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相变特朗贝墙主要由传统特朗贝墙和双层相变结构组成,本文基于TRNSYS软件分析建立了相变特朗贝墙的动态传热模型,并将本研究中动态传热模型的模拟值与公开发表文献中的实验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本研究模型的可靠性。采用动态传热模型与Geno
雷山格头村入选了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建成了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非遗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种扶贫亮点,非遗文化基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和根本,非遗扶贫实质上是非遗文化基因的扶贫。因此本文从非遗扶贫的视角出发,通过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以及图纸分析法分析总结了格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现状、文化基因。并以此为研究基础,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格头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最终通过基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