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和重要载体,乡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乡村如何在文化传承的前提下推进现代化是我国乡村发展无法避开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当前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正迈入经济社会深刻转型、城乡空间加速重构的新时期,乡村地域的聚落景观、产业结构、社会组织、文化意象等都发生了急剧变化。[1]这些主动性或被动性的变化一方面推进了乡村地区的适应性发展,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或破坏了千百年来因地制宜而形成的传统乡村空间格局和形态,严重影响到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生态格局。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在乡村空间重构的新时期,挖掘乡村空间格局和形态的传统理念、建构逻辑和技术方法,将有助于乡村文化和乡村建设智慧的传承。圩田是我国江南地区重要的农田形式,由圩田构成的圩区是江南地区乡村空间的特色单元类型,圩区内的村落、市集等聚落之间往往具有密切的社会和经济往来,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乡村地理空间、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并且在聚落空间形态上加以呈现,因此,通过圩区空间单元及其聚落空间形态的解析,将有助于对乡村空间地域化特征的解读,并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论文以和县圩田地区的乡村空间为研究样本,从圩区空间单元和市集腹地空间单元入手,对两种空间单元的构成及其内部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类,在此基础上,叠合两种空间单元,分析圩区及市集对乡村聚落空间的综合影响,进而划分出乡村聚落空间单元及其集聚形态类型。通过以上分析归纳总结出圩区空间单元、市集腹地空间单元和乡村聚落空间单元三种乡村聚落空间单元及其聚落形态的特征和类型模式。为验证三种乡村聚落空间单元与个体村落间的空间关系,论文选取了南义社区DR村为实证对象,分别分析了其与三种乡村聚落空间单元之间的经济、社会以及行为空间关联特征,并对其关联乡村聚落空间单元的优化提出相关建议。论文基于对地缘关系的理解,以地理空间和市场空间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为依据,展开对圩田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单元及聚落形态类型模式的研究,突破了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的传统镇村体系类的空间研究方法,为乡村空间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