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2004-2017年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BAVM)患者的临床特征、栓塞治疗后1年内的出血的影响因素、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入院中医证候分布,为规避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提供临床依据,初步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的中医学病因病机,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中西医认识。方法:1.收集并分析2004年-2017年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栓塞治疗后的病人进行随访(随访方式:电话、住院、门诊),了解治疗栓塞治疗后1年内有无出血事件。2.分组研究:?将栓塞治疗的病例,根据其有无自然破裂出血及栓塞后1年内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以分析自然破裂出血及栓塞治疗后1年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根据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分为头痛组与痫病组。总结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分析未破裂的BAVM的中医病机。3.全部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完成,对于统计结果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与性别情况首次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两组平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0,P=0.302)。出血组与非出血组两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212,P=0.645)。2.合并动脉瘤情况,小脑的BAVM与其他部位合并动脉瘤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9.160,P=0.002),小脑部位合并动脉瘤可能性要高于其他部位。3.自然破裂出血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AVM位置、最大直径为控制因素(P=0.104;P=0.054),尚不能认为其为独立影响因素,与临床结合,可推测小脑及脑组织深部、小型AVM出血发生率高。4.栓塞治疗后1年内破裂出血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栓塞治疗后的残余率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OR=1.034);进一步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OC曲线面积为0.820,得出最佳临界值为15%,BAVM畸形团残余率情况对于栓塞后出血具有显著意义(P=0.000006)。小型体积的BAVM为栓塞治疗后1年内的出血率发生率低(P=0.133,OR=0.397)。BAVM的位置与出血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281)。5.完全栓塞与最大直径根据栓塞治疗是否完全栓塞与最大直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统计学意义(c~2=14.203,P=0.001),小型的AVM更容易可达到完全闭塞。6.中医证候分析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的中医证候研究中,以“肝肾亏虚,痰瘀阻络”最为常见,占全部证型的32.7%,头痛与痫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7.081,P=0.008;c~2=4.51,P=0.034)。结论:1.脑动静脉畸形好发于青中年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深部脑AVM出血风险较其他部位高,然在栓塞治疗后1年内深部脑AVM不再是出血的危险因素。小脑部位动静脉畸形的出血发生率仅次于脑组织深部,且合并动脉瘤的可能性较高,预后更差,应提高警惕更积极的严格管理。3.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后的残余率为1年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将畸形团体积去除至少85%以上,可减少栓塞后出血风险。4.小型AVM的出血发生率高,栓塞治疗后小型的AVM出血发生率低,考虑小型的AVM更易达到完全栓塞。5.未破裂动静脉畸形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头痛及痫病。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以肝肾亏虚为本,痰瘀阻络贯穿其中。在不同的临床表现中,中医证候分布及病机亦有所区别。头痛中气虚痰瘀阻络证多见,痫病以风痰上扰夹瘀证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