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在健康人群,24h血压呈“双峰一谷”的昼夜节律,白天血压处于较高水平,而夜间处于较低水平。正常血压昼夜节律为杓型血压,即(1-夜间收缩压平均值/日间收缩压平均值)*100%≥10%,在夜间人体收缩压一般下降10%-12%,舒张压下降14%-17%。这种血压昼夜周期性节律改变对适应人体活动及保护心血管结构、功能至关重要。异常血压昼夜节律为非杓型血压,即(1-夜间收缩压平均值/日间收缩压平均值)*100%<10%。非杓型血压可独立或伴随高血压存在。血压正常人群中,25%-30%夜间收缩压无明显下降,10%-20%夜间舒张压无明显下降,其中以非杓型血压多见,发生率约为25%。大量研究提示非杓型血压是正常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 血压变异性(b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是指特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根据一定时间段测得的血压读数得到其评估参数: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权重标准差(weight standard deviation,wSD)、平均真实变异性(average real variability,ARV)等。血压变异性测量时间长短不一,可持续24 h内、数天、数周、数月或数年,故可分为超短期、短期、中期和长期。第三次美国健康及营养状况调查数据库研究提示正常人群血压变异性(以CV为评估参数)约为6.1%。对健康人群,BPV独立于血压均值,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病死率成正相关,是全因和心脑血管死亡率的有效预测因子。 近年来,大量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达50.8%-73%。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非杓型血压发生率为63.9%-80%,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随着 CKD分期的进展而逐渐增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高达81.4%-82%。近期研究发现,在 MHD患者,非杓形血压组的冠状动脉硬化和左室肥厚发生率增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是杓形血压组的3.5倍和9倍,并且累计生存率降低,另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呈负相关。 与健康人群相比,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BPV(以CV为评估参数)较高,为9.9%-10.4%。升高的短期 BPV可致左室增大、收缩功能受损,并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长期 BPV与 MHD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透析间期收缩压 BPV。 尿酸(uric acid,UA)为体内嘌呤核苷酸的代谢产物,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升高主要因为嘌呤合成过多,清除减少。临床研究证实,SUA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高尿酸血症是痛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病率和全因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收缩压 BPV与 SUA呈正相关,而 MH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BPV与 SUA关系未明,且 MHD患者透析间期血压昼夜节律及 BPV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尚未明确。 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入组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12例 MHD患者,收集人口学资料、用药情况、实验室数据,并行 ABPM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患者血压昼夜节律、BPV及 SUA水平的差异,探讨 MH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BPV特点及其与 SUA的相关关系,揭示 MH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 BPV异常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统计方法 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将212例 MHD患者分为杓型组51例和非杓型组106例;根据24h收缩压平均实际变异性(24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verage real variability,24hSBPARV)中位数,将212例 MHD患者分为低收缩压变异性(systolic 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SBPV)组(7.38mmHg≤SBPV<16.42mmHg)99例和高 SBPV组(16.42mmHg<SBPV≤26.42mmHg)113例;根据血尿酸中位数,将212例 MHD患者分为对照组(192umol/L≤ SUA<416.50umol/L)101例和尿酸过高组(416.50umol/L<SUA≤861umol/L)111例。 定量资料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分类变量以频率(百分比)表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或 Fisher确切概率法。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基线资料 212例 MHD患者中,男性109例,平均(61.36±10.92)岁;女性103例,平均(63.44±10.93)岁,平均透析龄为(35.92±4.69)月,高血压发病率为76.42%(162/212),非杓型血压比例为75.94%(161/212),平均 BPV(以24hSBPARV为 BPV指标)为(16.46±3.46)mmHg,平均 SUA为(425.99±80.64)umol/l,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男性:47.71%(52/109);女性:77.67%(80/103)。 二、MHD患者透析间期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发病率、SUA、胆固醇、超敏 C反应蛋白及全段甲状旁腺素增高,校正钙减少;左室质量指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身体质量指数、SUA、左室质量指数和24h收缩压标准差(24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tandard deviation,24hSBPSD)呈负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左室质量指数与 SUA、24hSBPwSD呈正相关,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颈动脉中层厚度与年龄、总胆固醇、SUA和24hSBPARV正相关。较正性别及年龄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SUA和nSBPSD为晨峰血压现象的危险因素;年龄、SUA、超敏 C反应蛋白为非杓型血压的危险因素。 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间期血压变异性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与低 SBPV相比,高 SBPV组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非杓型血压比例、平均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甘油三酯、超敏 C反应蛋白、SUA、全段甲状旁腺素较高,血红蛋白及校正钙减少;左室质量指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大,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率、甘油三酯、SUA、全段甲状旁腺素、左室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24hSBPARV呈正相关,血红蛋白与24hSBPARV呈负相关。较正性别及年龄后,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 MHD患者的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率、血红蛋白、SUA、左室射血分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高 SBPV的影响因素。 四、MHD患者透析间期血压昼夜节律、BPV与 SUA的关系 与对照组相比,尿酸过高组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非杓型血压比例、总胆固醇、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较高;左室内径、左室质量指数及颈动脉中层厚度较大,左室射血分数较低。伴血压节律异常的尿酸过高组的 SUA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伴有血压节律异常的对照组 SUA与24hSBPSD、权重全天收缩压标准差(systolic blood pressure weight standard deviation,24hSBPwSD)、全天收缩压变异系数(24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24hSBPCV)呈正相关;伴有血压节律异常的尿酸过高组 SUA与24hSBPSD、24hSBPwSD、24hSBPCV呈正相关。 结论: 一、非杓型血压是 MHD患者最常见血压模式,并与其靶器官损害有关,24hSBPwSD及24hSBPARV可能是 MHD患者较合适的 BPV指标,高龄、SUA和超敏 C反应蛋白增高为非杓型血压的危险因素。 二、MHD患者以夜间收缩压 BPV升高为主,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率、SUA、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高为 MHD患者高 SBPV的风险因素,而血红蛋白和左室射血分数升高为保护因素。加强营养、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降低 SUA、保护靶器官可能为降低 MHD患者 BPV的有效措施。 三、伴或不伴有高尿酸的 MHD患者以非杓型血压最为常见,SUA增高为非杓型血压的危险因素,伴血压节律异常的 MHD患者 SUA与收缩压变异性呈正相关。对于伴有高尿酸的 MHD患者,应重视 SUA的监测与控制,可能有助于血压昼夜节律的调整和降低BPV。 局限与不足: 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横断面研究,关于 MH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升高的BPV的危险因素有待前瞻性的观察研究进一步证实,并提供血压昼夜节律和BPV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且 SUA导致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并升高收缩压 BPV的具体机制有待实验室进一步探索。同时,本研究未对可能影响血压昼夜节律和血压变异性的人口学资料如职业、工作环境、生活方式、夜间睡眠质量等数据进行准确采集,使得研究结果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