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藻菌Halomona Sp.DH-e代谢产物对东海原甲藻抑制作用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海洋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赤潮发生的频率逐年升高,范围不断扩大,对人类健康、水产养殖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利用海洋溶藻细菌以达到防治赤潮的目的,可以避免传统物理和化学方法存在的诸多缺陷,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以中国东海浙江沿海赤潮多发区分离获得一株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具有高效溶藻作用的细菌Halomona Sp.DH-e为出发菌株。通过对溶藻菌处理后东海原甲藻的细胞结构、正常生理功能及菌群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阐述溶藻菌抑制作用机制;并对溶藻菌Halomona Sp.DH-e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溶藻活性物质特性及无菌滤液的生物急性毒性开展初步探索,结果如下:  (1)溶藻菌Halomona Sp.DH-e通过产生胞外活性物质间接作用于东海原甲藻,溶藻效应呈现作用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不同生长阶段下溶藻菌的无菌滤液溶藻活性随着细菌数目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2)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能够诱导东海原甲藻出现一系列形态学的改变,破坏藻细胞膜的完整性;随着作用时间推移,藻细胞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脱壳现象,变形,褶皱破裂,藻细胞的内含物会大量释放到胞外,最终导致细胞结构破坏。  (3)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能够显著改变藻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导致活性氧含量迅速积累,而伴随着藻细胞抗氧化系统启动,使细胞内MDA含量增加及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增强以应对藻细胞的进一步损伤;并对藻细胞内大分子物质造成影响,降低藻细胞的叶绿素a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藻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4)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作用下东海原甲藻菌群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优势微生物菌群均是由Marivita属、未分类的红杆菌科细菌和Owenweeksia属构成;运用LEfSe软件检测具有显著丰度差异特征的类群发现,实验组中交替单胞菌属等出现显著性的高丰度。  (5)溶藻菌Halomona Sp.DH-e分泌的胞外溶藻活性物质具有耐高低温、强酸碱的特性及极性适中,属于非蛋白核酸类物质且分子量小于2kDa类物质。  (6)利用生物急性毒性实验发现,96h内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LC50>100mg/L;在最大剂量5000mg/kg·bw下小鼠14d的死亡率为0%,半致死剂量LD50>5000mg/kg·bw,属低毒物质。并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初步判断溶藻菌Halomona Sp.DH-e无菌滤液不会对周围生物造成毒性危害。  (7)对溶藻菌Halomona Sp.DH-e进行发酵条件优化,获得最佳工艺条件为:摇床温度28℃,培养基初始pH9.0,培养时间6d,摇床转速120rpm。
其他文献
【摘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由来已久,但主要集中于职业院校,其在地方高校中应用相对较少。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为对象,根据我们目前实际情况,探讨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研究成果对于同类型学校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工学集合 地方高校 应用化学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YB1215)。  【中图分类号】G642;R78-4
【摘要】中职院校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世间万物的运作都离不开物理原理,所以学好物理对学生的日后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物理本身对很多同学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只有创新性质的物理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把物理教学作为重要的教育工作内容,物理教师要积极的进行课改,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更好的教育、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提高中职物理教学效果
为了推动学科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植物生理实验课的授课方式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本文主要通过剖析传统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一些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最后针对课程改革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求能够为植物生理实验课程的改进有所启示。
极地自然环境条件苛刻恶劣,具有严寒、强风、强紫外辐射等特点,因而高等动植物罕见,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资源丰富多样。为了适应极地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极地微生物在基因组成与表达、酶学及相关代谢调控方面形成独特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因而可产生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并具有丰富的生物学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活性等,可成为新型化学药物的重要来源。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采用PTP1B抑制活性为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