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则是耕地资源利用最为核心的本质反映。面对耕地资源利用“量减质降”的现实背景和粮食生产与供给保障的压力,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单一尺度的耕地变化分析和自然科学角度的理论粮食生产力测算,难以实现对耕地利用实践的指导和粮食安全战略的把握。因此,在宏观格局下研究中国耕地资源利用特征,并以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客观评估和认识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对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综合影响,对促进耕地资源科学管理与有效利用,保障国家和区域粮食安全,寻求耕地利用科学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中国2009—2016年各年度省级和地市尺度的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数据,依据不同地区耕地利用方式的差异,通过耕地利用时空分析与耕地粮食生产力评价模型,研究耕地利用的区域差异变化特征以及对应粮食生产能力的变化过程,揭示耕地利用变化和粮食生产能力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弹性系数与贡献率影响分析的方法,识别不同空间格局下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关系,分析不同耕地利用变化特征背景下区域粮食生产形势,并提出维持和增强区域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耕地利用优化方案与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利用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量”减的特征一直是期间中国耕地利用变化的总体反映,但耕地内部利用类型变化趋势不尽相同:8年来耕地总面积净减少46.36×10~4 hm~2,年降幅0.04%,旱地净减少81.90×10~4hm~2,水浇地和水田分别净增加11.49×10~4 hm~2、24.05×10~4 hm~2;耕地面积的增加主要集中在中国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质”降的特征也逐渐凸显成为中国耕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反映。(2)中国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期间不同省和地市的耕地粮食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变化在时间趋势上有一定相似性,但在空间分布变化上差异性较大;得益于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弥补了我国耕地利用面积缩减带来的粮食生产负效应,使得我国总体的粮食生产水平稳步提升;在区域空间分析中,我国华南、华东等地区的耕地粮食生产能力较高,但期间呈现一定的减弱趋势,粮食生产力条件未得到充分发挥,而粮食增产的供给压力在向西北、东北和华北等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粮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转移。(3)中国耕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弹性分析可以划定“双正同增区”、“双负同减区”、“正负变化影响区”和“负正变化影响区”四个影响类型分区,且在贡献要素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区别耕地内涵式利用与外延式利用的主导差异;在目前背景下,耕地粮食生产力提高而耕地利用面积削减的“正负变化”反向影响关系是中国耕地利用的主要类型,而内涵式挖掘为主的粮食单产提高和耕地复种模式对保障我国粮食产量和耕地粮食生产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稳定现有粮食生产力和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重要策略。因此,在耕地利用过程中,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区域差异背景下耕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耕地粮食生产力变化过程和动态特征;科学分析耕地利用时空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以此为前提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开展有利于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发挥和区域粮食安全供给的耕地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