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系统父母培训联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与单纯药物治疗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症状的效果及父母心理状况的影响,以探索一套有效且易于操作的系统父母培训体系改善ADHD患儿预后。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心理科首次就诊的符合DSM-5中有关ADHD诊断标准的儿童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其中对照组44例(原始纳入46例),干预组44例(原始纳入48例)。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父母培训。该父母培训体系是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同时对父亲和母亲进行为期6周、每周1次、每次90分钟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培训,涉及儿童及父母两个层次的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ADHD儿童的一般情况进行调查。治疗前后采用SNAP-IV评估量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评估儿童的核心症状及行为问题;采用自我意识量表评估儿童的心理状况;采用家庭环境量表评估ADHD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评估其父母的心理卫生状况。培训结束后,对父母有关培训的主观评价进行调查。采用SPSS22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治疗之前,两组儿童的SNAP-IV评估量表、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自我意识量表、父亲与母亲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以及家庭环境量表的各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儿童的SNAP-IV量表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分条目得分以及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多动指数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意识得分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父亲和母亲的焦虑、抑郁得分与治疗前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量表的情感表达、娱乐性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增高,矛盾性因子得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干预组儿童的SNAP-IV量表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对立违抗分条目得分以及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的品行问题、行为问题、学习问题、焦虑问题以及多动指数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意识得分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和母亲的焦虑、抑郁得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以及娱乐性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增高,矛盾性因子得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儿童的症状学比较:干预组儿童SNAP-IV量表的注意缺陷、多动-冲动以及对立违抗分条目得分、自我意识量表得分、PSQ中的学习、品行、多动-冲动以及焦虑问题因子得分较对照组均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结束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环境比较:干预组父亲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及90项症状清单中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八项因子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偏低(P<0.05);干预组母亲的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以及90项症状清单中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八项因子得分较对照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知识性以及娱乐性因子得分较对照组偏高,矛盾性因子得分较对照组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培训效果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参加培训的父母中,41%的家长对培训的整体效果非常满意,50%的家长对培训的整体效果满意,9%的家长认为培训的效果一般,未有家长对此次培训课程不满意;68%的家长认为此方法非常容易掌握,32%的家长认为此方法容易掌握;91%的家长认为学校老师配合度较好;培训结束后,59%的家长认为亲子关系明显改善,27%的家长认为亲子关系略有改善,14%的家长认为亲子关系未有改善。结论:1.系统父母培训联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ADHD儿童的核心症状及心理状况。2.系统父母培训联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改善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3.系统父母培训联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家庭环境。4.家长对父母培训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满意度高。5.系统父母培训联合药物的综合治疗方案可应用于临床更好地改善ADHD患儿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