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际语,又称中介语或是过渡语,1972年由Selinker最早提出来。它指的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后,所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暂存性的语言变体。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外语言学家把中介语研究和语用学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广泛。目前,已经有很多语际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在国外这些研究成果在语用迁移、语用能力和语际语应用教学等方面尤为突出。然而,国内的语言学家注重对影响语用迁移的因素、语用失误的成因,以及对语际语用学的发展进行探讨。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者们把对语际语用学的研究重心移到研究说话者的言语行为上。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研究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人的言语行为的异同。此外,至关重要的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正确理解相应的言语行为。拒绝语作为言语行为中的一种,常用于请求、建议、邀请和提议四种情景中。然而,拒绝言语行为的误用会威胁他人的面子,破坏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因此,掌握适当的拒绝策略是中国大学生使用语际语交际的关键。本文以语际语用学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来研究中国大学生的拒绝言语行为。分析其拒绝言语行为的特点,探究选择拒绝策略的影响因素。具体研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大学生的拒绝语在序列的顺序,频率和内容上呈现什么样的特征?(2)大学生的语际语用能力如何影响他们的拒绝言语行为?(3)影响大学生选择拒绝言语行为策略的社会因素有哪些?本文参考Blum&Kulka和王爱华的“语篇补全测试”为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吉林省高校的50名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拒绝言语行为的使用情况,分析社会因素中社会距离和社会权力如何影响中国大学生选择拒绝言语行为策略。本问卷设计了九个不同场景,要求受试的大学生在理解场景的前提下想象在类似的真实情况中做出相应的拒绝语。学生真实主观答案更利于拒绝策略研究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本文将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拒绝语义公式的顺序、频率、内容,拒绝修饰语的使用频率,拒绝策略的分布情况以及影响拒绝策略的社会因素。本论文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的拒绝语语义公式的顺序上会先给予积极回应,而后对拒绝理由加以解释。研究数据显示有51%拒绝言语行为采用了间接拒绝策略,其中使用最多的策略则是借口或解释,占比20.7%。然而,从拒绝语的内容上看,中国大学生通常会给出详细具体的拒绝理由。同时,社会距离和社会权力对大学生选择拒绝言语行为策略起着重要作用。在拒绝社会权力大或社会距离远的人时,中国大学生会更加注重礼貌,采用间接拒绝和修饰语拒绝相结合的拒绝策略。除此之外,研究表明受试的大学生的语际语语用能力也影响着能否自如地表达拒绝语,甚至影响着拒绝策略的变化。语际语语用能力作为使用语际语时的一种社会能力,在与人交际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语际语语用能力强的大学生在进行拒绝言语行为时采用拒绝策略更多样更复杂。据调查发现,在九种情景中,语际语语用能力强的大学生不仅会根据请求、建议、邀请和提议的内容,而且会根据自己的拒绝意愿程度采取直接拒绝或先表示感谢再给出拒绝的理由。相反,语际语语用能力差的大学生无论在任何情景下只会依照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行表达,而忽视他人的感受。总而言之,中国大学生能够区别社会距离和社会权力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拒绝语策略。在特定情境下基本能够采用恰当的拒绝策略,这说明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际语语用能力。然而,还是有部分大学生采用的拒绝策略相对单一化,缺乏对拒绝强度的判断。无论在什么情境下,他们会沿用汉语的语用规则。只注重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的培养会直接导致大学生语际语语用意识不强。所以,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可以把语际语用学内容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增加大学生语用能力的输入,从而提高大学生们的语际语语用能力。由于问卷采用主观填空的方式,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日后的研究中,问卷调查法结合访谈、角色互换等方法能够对拒绝言语行为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