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人口众多,对于小学教育资源的需求巨大,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尚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低收入国家,单纯依靠政府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学教育经费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普遍涌现出的民办小学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同时也与人们日渐增长的对多样化基础教育资源的需求相契合。作为公办教育资源的补充,民办小学在办学特色、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多面向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扮演着创新者的角色。相应地,在教育模式变革的具体诉求中,教学空间,尤其是大量性的教学用房空间的设计模式也亟待探索。本研究从教学用房空间构成入手,基于对功能构成、空间尺度与形态、空间组合模式三个基本要素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以多样化、灵活化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下城市民办小学教学用房空间设计研究方法。在空间功能构成层面,基于对特定教、学模式影响下的师生具体行为活动特征的分析,对教学用房的空间功能构成进行系统剖析;通过对教学用房内师生不同层级的空间行为尺度分析,推定适应的空间尺度与形态;进而基于利用率优化原则,统合各教室空间的组合模式。在对空间构成三个基本要件的深度解析过程中,基于其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对美国、日本及台湾地区大量小学校教学用房空间功能与形态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国内部分民办、公办小学的实地调查现状,对样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用房的使用现状与需求等方面归纳解读,为后续设计研究的方向与成果提供指向性参考。研究择取全程植入二七一教育模式的潍坊瀚声国际学校小学部作为案例的实证研究。通过对目标学校办学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具体分析,明确其特定功能的教学用房空间诉求,进而基于具体的师生教、学行为特征结合利用率最优原则研究设计适用于目标学校的空间组合模式。最后,通过对比美国、日本与台湾地区,针对设计早期作为教学用房空间的设计决策参考的生均面积指标进行探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