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融合全身三维扰相位快速梯度回波增强扫描(磁共振全身成像,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WB-MRI)对鼻咽癌初诊患者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连续对我院经活检病理证实的291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行治疗前WB-MRI和99mTc-MDP核素骨扫描(99mTc-MDP SkeletAlScintigrahpy, SS)。将全身骨骼分成颅骨、脊柱、胸廓、骨盆、四肢近端5个区域。采用双盲法,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及核医学医师分别阅读WB-MRI和SS,并记录每位患者上述每个区域两种影像学方法各自检出的骨转移数目。对上述病灶中疑为骨转移者行常规的MR或CT扫描,必要时行穿刺病理证实,并经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至少12个月。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两种方法检出的骨转移病例数及转移灶数目行McNemar’s检验,P<0.05者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对测量所得的骨转移灶的ADC值和同层正常信号骨质的ADC值行配对t检验,P<0.05认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结果:本研究最终有256例患者入组,两种方法共检出全身骨转移患者24例,骨转移率为9.38%。除3例全身骨多发转移病灶无法计数外,两种方法共检出全身骨转移灶95个,WB-MRI和SS分别检出71个和36个,前者高于后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其中脊柱转移灶分别为23和16个(P=0.034)、骨盆转移灶分别为25个和3个(p=0.002)、四肢转移灶分别为11个和2个(p=0.032),二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颅骨转移灶分别为0个和3个(p=0.180)、胸廓转移灶分别为12个和12个(P=1.000),二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B-MRI测量的骨转移灶的平均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值(1.148±0.412)×10-3mm2/s明显高于同层面正常信号骨质的平均ADC值(0.448±0.263)×10-3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除外全身骨转移灶,WB-MRI尚检出多处全身其他远处转移灶(包括肺转移、肝转移、锁骨区、纵隔、腹膜后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等)和全身各种良性病变(包括肝囊肿、肾囊肿、肝血管瘤、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及腔隙性脑梗塞等)。
结论:WB-MRI在检测鼻咽癌初诊患者全身骨转移及其它远处转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其临床分期的一线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