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运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和患者主观评估(patient 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量表评估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的营养状况,并研究血清25(OH)D3与营养状况的关系及其与预后的意义。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21年1月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部肿瘤科收治并行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电话及门诊随访其生存状态,随访终点为2021年2月4日。收集其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营养状况、营养指标以及25(OH)D3水平。我院以20ng/ml为参考值,根据治疗前25(OH)D3浓度,将患者分为25(OH)D3缺乏组(25(OH)D3<20ng/ml)和25(OH)D3≥20ng/ml组。运用SPSS软件,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营养指标以及25(OH)D3浓度,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分析25(OH)D3与患者临床特征、营养状况以及营养指标之间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期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以验证25(OH)D3对食管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同时,根据患者治疗后25(OH)D3浓度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25(OH)D3上升组与下降组,运用斯皮尔曼相关性方法分别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25(OH)D3的变化与治疗后各营养指标的相关性,以评估25(OH)D3与各营养指标之间的关联强度。结果:66例食管癌患者完成观察研究,其中男性患者60例(90.9%)。治疗后体重、BMI、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25(OH)D3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BMI下降患者44例,BMI升高患者22例;其中,在BMI<18.5 kg/m2的患者中,BMI下降5例,升高8例;BMI≥18.5 kg/m2的患者中,BMI下降39例,升高14例。治疗前无营养风险的患者(NRS2002<3分)治疗后营养风险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疑营养不良(PG-SGA 2-3)、中度营养不良(PG-SGA 4-8)及重度营养不良(PG-SGA≥9)患者的PG-SGA评分,治疗前低于治疗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3缺乏患者占22.7%,25(OH)D3与患者年龄(P=0.002)、治疗方式(P=0.024)、BMI(P=0.002)、白蛋白(P=0.001)密切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PG-SGA评分、BMI、白蛋白、25(OH)D3与食管癌患者预后显著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G-SGA≥9(OS:P=0.035;PF S:P=0.008)可能为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25(OH)D3≥20ng/ml(OS:P=0.045)可能为食管癌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ROC曲线计算得到曲线下面积为0.69(95%CI:0.544-0.835,P=0.041),肯定了25(OH)D3在OS评估中的作用。Ka 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25(OH)D3≥20ng/ml组的患者总生存期(Log-Rankx2=14.68,P=0.001)和无进展生存期(Log-Rankx2=6.03,P=0.014)显著延长。同时,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治疗后维生素D升高的患者中,25(OH)D3浓度与BMI、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呈正相关,与PG-SGA评分、NRS2002呈负相关;在治疗后维生素D下降的患者中,25(OH)D3浓度与体重、血红蛋白呈正相关。结论: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后营养状况下降;25(OH)D3与营养状况相关。治疗前25(OH)D3缺乏的患者,预后越差;治疗前有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预后越差。治疗前25(OH)D3和PG-SGA评分可能是食管癌放化疗患者的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