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约束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kei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前中国推行所谓的重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力大规模转移,即工业化过程却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一般认为,改革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截止2002年我国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从业总数达1.65亿,占农村从业人员总量的34.1%,2002年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份额也分别从1978年的28.1%和70.5%下降到15.4%和50%(中国统计年鉴2003)。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始,我国农村仍存在庞大剩余劳力的情况下,多数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90年代中期后,我国工业部门产值与就业增长率也先后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因此,我国过分依赖资本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遭到市场实现的障碍,表现了明显的需求不足。那么,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出现工业品市场实现问题?进一步,是什么因素导致工业品需求不足?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我国选择正确的工业化道路,加速二元经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回顾以刘易斯模型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化及80年代后出现的需求与工业化理论,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传统工业化理论强调资本供给的作用,更适用于资本短缺、工业品匮乏的工业化初期,而需求与工业化理论对二元经济国家工业化尚未完成前就出现工业品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问题具有更好的解释力。因此,本文在分析需求结构的基础上,论证了国内居民消费对发展中大国工业化的决定性作用,从而构建了居民消费需求与工业化的理论框架。从工业化涵义来看,工业化衡量指标包括工业部门的产值与就业份额,工业化进程中二者均存在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并非完全一致,其偏差程度取决于工业化所采取的技术偏向,特别是,非农就业既是工业化的衡量指标之一,也是消费需求的重要解释变量。因此,本文把非农就业引入工业化需求函数模型,认为非农就业、居民收入及收入分配等需求变量与工业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机制,工业化技术类型与居民收入分配是消费需求约束下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并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验证。 首先,本文主要运用费景汉、拉尼斯(1961)提出的衡量工业化技术类型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工业化过程的技术偏向进行测定,并分析了我国工业化技术类型对工业品需求变量主要是非农就业及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1)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技术创新吸纳的剩余劳力负增长日趋严重,工业化走上了资本密集型道路,因此,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炎手术的护理与体会。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采取手术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期间实施相应的护
前列腺增生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多需手术治疗,而合并糖尿病,手术和麻醉的应激反应均可导致糖尿病加重,诱发并发症,因此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很重要。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中国银行业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与市场化紧密联系不足的问题,如供给短缺、资本金不足、收益率低、业务创新缓慢等。这些都与银行业进入渠道不畅通及进入数量不足密
高血压在全世界都是高发病,在我国约有1亿多的高血压患者,而且仍有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高血压发病率占人群的60%~70%,他们分住于各个社区。据国外研究证实,75%的高血压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