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关系一直是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城乡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现代国家的安定和进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地阐述了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及未来历史变迁中的城乡关系,强调“城乡融合”、“促进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是代替资本主义的重要历史任务。世界各国的发展都经历城乡分割的痛苦过程,人们也一直试图解决城乡对立、城乡分割的沟壑,建立城乡共同发展的愿望。中国的城乡问题由来已久,既有历史因素的累积,又是现实因素使然。新中国成立之前,城乡二元结构的雏形已经形成。50年代开始计划经济政策,迫使城乡二元结构加重。1978年的改革开放,不同程度上缓解、弱化了城乡二元结构。21世纪开始,我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提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新目标。第一次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写入党的重要文献。十七届三中着重阐述了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作为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随后,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中,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结合。所有这些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阶段。因此,认真总结各地在城乡一体化改革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践健康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课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路和经验,选择的调查对象必须是农村发展中的先进典型,而且这些农村的发展不是依靠独特的资源优势或特殊的发展机遇,因为这不是所有农村普遍拥有的,不具备普遍性,更没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和价值。本论文以湖北省鄂州市峒山村作为研究对象。峒山村是湖北省鄂州市一个典型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当地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收入仍然是渔、耕、农、牧,呈低收益农业状态,此外,峒山村规模适中、地理位置适中,是华中地区乡村的典型代表。在鄂州市被定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之后,峒山村又被鄂州市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在至今三年来的建设中,峒山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优势,由政府主导,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因地制宜,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同步发展为目标,以迁村腾地和建设新社区为切入点,以经济发展、村民富裕为主要内容,以民主制度、科学管理为保证,政府和村民二者利益的有机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活动在峒山村逐步展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从自身特点出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峒山模式”。   论文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为背景,以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为主题,设计了六章来研究“峒山模式”的实验效果。   第一章,导论。从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意义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前,对城乡一体化改革作为一个关系当代中国未来发展全局的意义的研究不足;对城乡一体化改革中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缺乏全面整理和深入的符合实际的研究;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上未纳入研究视野。   第二章,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从城乡一体化基本理论出发,对“城乡一体化”现有的解释进一步的、科学的再认识。城乡一体化从本质上讲,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优势互补、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状态的理论概括,是关于当代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体系。(一)城乡一体化既是总体目标又是发展过程,打破传统的二元思维,从总体上探讨城乡发展;(二)将城乡发展放入阶段性的发展战略中来;(三)平等和均衡发展将贯穿整个地域。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且还是现代城市学家倡导的发展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从形成、强化、到弱化,最终走向一体化的里程碑。   第三章,峒山村发展的契机及发展目标。通过分析峒山村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历史人文情况,以及国内乡村建设的经验借鉴,包括苏南模式、湖北五山模式等等,将峒山村发展的目标定为:将自然之美、乡土气息、地域文化与生态科技、娱乐休闲元素和谐结合,突出健康、环保、教育、创新四大内涵,强调纯朴的自然田园岁月及农耕文化本质。将峒山村打造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观光、科普教育、环保科技展示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绿色生态旅游区。   第四章,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峒山村实践。具体是:土地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这五个方面,并将此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第五章,峒山个案的普遍价值与经验启示。分别是:缓解城乡二元结构,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乡村主体与政府作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的动力机制;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相互衔接;城乡一体化中的力量制衡与管理过渡机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步推进的效益。   第六章,峒山个案的完善与发展。客观性的指出了峒山村在政府主导与农民参与的内外整合、生活环境与经济增长的二者兼顾、农民工就业与留守人口问题的解决三方面有其突出特点,但在人文素质、村民自治、产业开发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前瞻性的探索了峒山村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培育农民主体作用,弱化政府扶持的力度;着重发展第二、三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和现代农业公司与农户的有机结合与管理。   峒山村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生态文明观深入人心,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大幅度提高,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干群关系逐步密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初见成效等等。与国内外其他农村社会发展模式相比较,“生态观念、绿色理念”、“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步推进”,自然就成为峒山模式的特色。   峒山村建设的成功实践过程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还是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村民增加收入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峒山村的成功经验同时还说明了:创新理念、打造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是核心。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乡村主体与政府的有机结合是关键;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相互衔接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城乡一体化中的力量制衡与管理机制是保证。然而,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从产生到成熟的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也不能例外,尤其是要使峒山村进一步完善、发展,还有更多的难题和矛盾需要解决。当前,摆在峒山村面前的现实课题是“如何推动峒山村建设实践活动向着更高阶段发展”的问题。峒山村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挖掘农民主体作用,避免扶持依赖;着重发展第二、三产业,打造绿色经济和完善管理现代农业公司。   本论文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了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是比较法,主要针对国内外其他城乡发展经验、城乡一体化试点进行比较研究,汲取、提炼精华,整合创新。第二是访谈法。访谈对象是当地村民,目的是为了使得收集的材料具备真实性、可比性。第三是文献法。本论文在选题和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为基础,从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于农村发展的文件与经验总结中,研究城乡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及思想发展轨迹,为本文提供理论指导。第四是观察法。通过几年的跟踪调研观察峒山村的直观变化,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其他文献
根据水位控制实现泵站变频调速节能的原理,结合梯级供水泵站运行节能需求,提出了基于水位控制的优化调度模式。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water level control to rea
从改革开放到如今的中国梦,我国的经济已经有了质的提升,不仅城市经济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农村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以及政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经历了从萌芽到迅猛发展的过程。从多年来的实践结果看,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新思想、新技术的传播者,农民增收创收的带领者,在新农村建设中
再读者,非第二次读也,是再三研读之意也;作为《孙子》迷,再三研读之余,笔者偶得几个新认识: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二、存世《孙子》可能存在错简及传抄之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VORATHERMTM聚异氰脲酸酯系统基于先进的配方和材料科技,旨在满足板材生产商在泡沫物理性能、加工性能及防火性能方面的特定要求.更具体地说,VORATHERMTM的系列产品满足了市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研究了温度场作用下胶接位置误差对精密马达系统运动精度稳定性的影响问题.在对精密马达系统的结构分析基础上,简化并建立了马达系统的胶接部件“圆环-框架”的胶接有限元仿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