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建設最重要之目的乃將國民的生活素質提升,當國家之人民於生活素質提升到某種程度後,社會就能抑制大眾物慾的氾濫,由充實生活促進心靈的滿足,減少對物質享受過度的依賴和需求;古建築是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屬於文化資產,它是由前人智慧的成果所遺留下來之具體構造物,做好保護與維護讓其繼續保存,才能承先啟後創造未來,也藉由它存在的印證,來認識過去瞭解前人與歷史;由於古建築均矗立於各地區,具有地區鄉土之本質,容易產生國家及民族的情操與激情,也因它是前人智慧所遺留下來的產物,處處散播著文化氣息及顯現文化本質與特性,古建築已成為國人所共有之文化資產,近年來國人受先進國家之影響,對古建築保護之熱衷、關心情懷已逐漸高漲,顯現國人之文化水平隨之提昇,無形中加重對古建築修復的使命與責任。
台灣於1982年頒佈文化資產保存法實施至今,已修復完成計約600處之古建築,古建築一詞涵蓋已列為古蹟之廟宇建築及列為歷史建築之現代建築,兩類具不同典型之建築體,均因於起建時受當時之政治、社會、經濟、人文、用途等因素,而有不同之造型、結構、裝飾、材料、工法等,故在修復內容須視個案之需求而做調整,從歷年來研究者所參與之修復經驗得知,古建築之修復於各階段之作業,須照既定的程序為之,依序為調查研究作業之管理、規劃設計作業之管理、發包階段之工程業務管理、監造作業之工程管理、修復營繕施工之工程管理、驗收之作業管理等,於各階段操作與執行之管理模式,尚有許多要領及方法之改善空間:本研究旨在修復工程之管理問題,如何改善與調整做探討性之研究,研究中引用現代工程之管理模式做實驗與印證分析,並於本論文第三、四章將各修復階段之主要庶務逐一表述,更將理論與實務於論述中做融合,做為未來於古建築修復工程之管理事務能於執行操作時,在目標、內容與方法有所資料及方向,做更理想與妥善管理計劃之參考,同時提供未來於學術性或實務性之續研究。
本研究亦發現與感受,擬身為古建築修復工程之各階段主持人-領導者,其經驗、領導、溝通、協調等能力不僅要專業外,還要具備愛心、誠心、信心、細心、耐心等之優質操守與熱誠;古建築修復工作將邁向國際化,國內目前之修復成果,不僅要背負歷史之包袱,更要對前人之遺作擔負保護的使命,做好維護的工作,並藉由修復成果達成宏揚中華文化之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