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料库技术的日新月异促进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众多的学者开始通过语料库手段对翻译规范等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少有研究进一步说明或扩展翻译规范的研究“线索”(pointer)。故此本文旨在进一步探寻更为细化、高效的研究“线索”从而为提高翻译规范研究的“精准性”做出贡献。与大部分小说不同,由于《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中存在大量有关性器官描写,同时采用了大量“内心独白”的文学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对读者带来“冲击”,因此可以认为,译者对于这两种特征的翻译体现了读者对其立场选择(是否“忠实”于原作风格)的期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提出的翻译规范研究线索“选择和排斥”(selectivity and exclusion),更为细化地提出敏感内容(sensitivecontents)和内心独白(interior monologue)可作为此类研究的“子线索”(sub-pointer)。本文选取《北回归线》4个在出版时间、出版地点、社会背景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典型中译本,构建中英可比语料库,通过语料分析,在总体“扫描”,获得词频、平均句长等文本数据的同时,重点关注上述两个“子线索”,总结不同译本相应的翻译规范特征,并尝试解读翻译规范变化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4个中译本在敏感词汇“净化度”,以及平均句长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翻译规范的“力量对比情况”,进而体现了两个“子线索”在翻译规范研究中的指引作用。同时,研究发现上述显著差异与不同译本的发行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有着密切联系,可以初步认为这种差异源自不同时空下,社会对于“性”的容忍程度,以及读者对于文学表达手法的接受程度的差异,这为今后更为深入的研究带来了启示。此外,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总结了小型语料库的构建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