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DKI成像技术对卒中后癫痫的诊断研究使用(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技术对卒中后癫痫的患者的脑部微观结构的改变进行研究,以期为卒中后癫痫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背景: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随之继发的卒中后癫痫更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临床上关于卒中后癫痫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目前对于原发性癫痫的诊断最具应用价值的就是神经影像学研究,既往很多种神经影像成像技术已经应用于原发性癫痫的诊断当中,DKI用于原发性癫痫的诊断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卒中后癫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尝试应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卒中后癫痫的脑部微观结构的损伤进行观察以及探索研究,以期得到DKI对于卒中后癫痫的影像学应用价值。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对于卒中后癫痫患者的脑白质微观结构受损情况的评估。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PSE患者(病例组,n=39)及与之相匹配的梗塞后无癫痫者(对照组,n=39)作为对照组。DKI数据分析采用DKE后处理后的图像划取感兴趣区测值的方法,应用IBM SPSS25.0将相关组内及组间参数值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右侧壳核、右侧内囊前肢、后肢的MD值大于左侧;右侧壳核、右侧内囊前肢的MK值右侧大于左侧,右侧丘脑的MK值小于左侧;FA值各区域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右侧丘脑FA值小于左侧;右侧内囊前肢、后肢、右侧海马、右侧丘脑、右侧壳核MD值大于左侧;右侧壳核MK值大于左侧。结论:扩散峰度成像(DKI)可通过参数值的明显变化,进而更加敏感地检测出微细结构损伤及其偏侧性损伤。第二部分rs-fMRI成像技术对卒中后癫痫的诊断研究使用(resting-state functional,MRI,rs-f MRI)技术对卒中后癫痫的患者的大脑脑区活动进行研究,以期为卒中后癫痫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背景: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低龄化,随之继发的卒中后癫痫更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临床上关于卒中后癫痫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目前对于原发性癫痫的诊断最具应用价值的就是神经影像学研究,而对于卒中后癫痫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应用静息态脑功能成像(rs-f MRI)对卒中后癫痫进行探索研究,以期得到rs-f MRI对于卒中后癫痫的影像学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卒中后癫痫患者不同脑区,静息态脑功能成像(rs-f MRI)ALFF和Re Ho两种方法值的变化情况,评估卒中后癫痫患者脑区活动性情况。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PSE患者(病例组,n=39)及与之相匹配的梗塞后无癫痫者(对照组,n=39)作为对照组,标准同第一部分。rs-f MRI分析采用静息态脑功能数据辅助处理(REST)及SPM方法。结果:双侧额叶、右侧海马、双侧内囊前肢ALFF值较对照组高。双侧枕叶、顶叶ALFF值病例组较对照组低;双侧额叶、颞叶、内囊前肢Re Ho值病例组较对照组高,双侧枕叶、双侧小脑半球Re Ho值病例组较对照组低。结论:功能磁共振成像rs-f MRI采用Re Ho、ALFF算法可检出卒中后癫痫造成的局部脑组织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同步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