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该实验是利用本实验室自主创建的昆虫脑中枢微观研究的技术平台,运用树脂石蜡(Colophony-Paraffin,CP)组织包埋定向切片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兔抗GABA多克隆抗体,对果蝇脑内GABA能系统进行了免疫组化标记,首次在光镜下利用酶标技术揭示了黑腹果蝇脑和咽下神经节中GABA能系统免疫阳性反应的分布模式。结果发现,果蝇脑中重要的髓区功能结构如中央复合体中的椭圆体、嗅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实验是利用本实验室自主创建的昆虫脑中枢微观研究的技术平台,运用树脂石蜡(Colophony-Paraffin,CP)组织包埋定向切片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兔抗GABA多克隆抗体,对果蝇脑内GABA能系统进行了免疫组化标记,首次在光镜下利用酶标技术揭示了黑腹果蝇脑和咽下神经节中GABA能系统免疫阳性反应的分布模式。结果发现,果蝇脑中重要的髓区功能结构如中央复合体中的椭圆体、嗅叶、蕈形体冠区及咽下神经节中均有强烈的GABA免疫阳性神经终端分布。其中椭圆体的阳性反应是整个果蝇脑区中最明显被标记的功能神经髓质结构,并且视叶的外髓部分能够见到明显的分层现象。GABA阳性神经元胞体两侧对称成群分布,按照细胞出现的位置、大小及形态特点分为几个细胞群。前脑共分为7群,分别位于前脑顶端SP群、前脑侧角LH群、脑桥前方和后方的IP1群、IP2群和IP3群、前脑顶端侧方的SLP群及前脑腹侧方的VLP群;并可明显观察到IP2群神经元向腹前方发出的轴突纤维,及VLP群向前脑后方投射的神经纤维。中脑的嗅叶周围分布3群阳性细胞,分别是嗅叶外侧方的AL1群、嗅叶内侧方的AL2群和嗅叶腹前方的AL3群;并可明显观察到粗大的阳性纤维从嗅叶侧方发出通过触角-脑通路投向前脑冠区。视叶附近分布着大量的GABA免疫阳性细胞,可分为7个大群,分别是位于外髓周围3群的M1群-M3群,内髓板背方的LP1群、内髓腹前方的LP2群、内髓前脑之间的LP3群(又可以细分成3个小细胞群)及内髓板与前脑之间的LP4群。在咽下神经节周围同样有大量的阳性胞体分布,分别是位于咽下神经节的背前方SE1群、腹前方SE2群、后背方的SE3群,此外位于咽下神经节与腹神经索连接处有两个大型的不成对的阳性细胞V1和V2呈上、下排列。本实验填补了在光镜下研究黑腹果蝇脑内GABA能系统分布模式的空白,研究结果与他人之前荧光镜下原位杂交标记gad1(谷氨酸脱羧酶)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但利用本实验技术得到的是果蝇整个头部完整的脑连续切片,能够标记到国外相关研究标记不到的许多弱阳性细胞群,并能够详细区分每一个细胞群的位置、数目和形态,从而避免了前人实验中由于果蝇全脑过厚而造成聚焦在荧光镜下产生的杂交信号易重叠或弱阳性信号易遗失的现象发生。此外,根据本实验中在嗅叶腹方AL3群细胞的位置及标记到的嗅叶向前脑发出的大型投射纤维的走向并与之前研究相类比,推测AL3群细胞属于中脑触角脑通路投射神经元类型,而嗅叶外侧方大型神经元AL1群属于嗅叶本地神经元类型。
其他文献
本文以紫外光254nm激发稀土掺杂LaNbO4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稀土Dy3+和Dy3+、Tb3+、Eu3+、Sm3+共掺杂的单一基质白光发射的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光致发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显微镜等手段,详细研究了Dy3+单掺杂对LaNbO4基质晶格结构、发光性质的影响,通过稀土共掺杂进行光谱剪裁可实现单一基质色温可调的白光发射荧光材料。为了优化样品发光性能,研
物种的生物复杂性与非编码区域的长度高度相关,越高等的生物体非编码序列所占的比例越大。然而,以往的研究大多数把重点放在了编码区基因的功能研究上,而却忽视了非编码区的作用,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非编码区是“垃圾”。重复序列在非编码区中非常常见,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和遗传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重复序列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因此从重复序列出发来研究非编码DNA序列有可能成为研究非编码区的突破点。
量子光学领域中对典型模型的动力学特征研究及量子计算是近些年来的热点。而对复合的开放体系研究也成为物理学家们的研究重点。本文着重研究一个有原子集体激发行为并存在衰减,在较高极限情况下的由全同原子组成的系综的动力学特征;这些全同原子即为腔俘获原子,而原子的激发是由于原子内部的光场的耦合与能级跃迁导致的。本文在考虑具有衰减的量子化腔场的同时,又进一步研究了二能级原子系综与腔场相互作用体系中光子数涨落的变
叶绿素是评判绿色植被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已经有很多研究通过创建高光谱植被指数,对叶绿素含量进行估计。但这些植被指数,可能会受到叶表结构的影响,从而影响利用它们进行叶绿素含量的反演精度。本研究通过对东北植被生长季的五个月期间(五月份至九月份)对五种植被叶片(紫丁香、女贞、银杏、牡丹、荷叶)的反射光谱、叶绿素含量等测量,分析植被叶片去除蜡质前后反射光谱以及各种植被指数的变化,并利用植被指数反演叶绿素含
化感作用是植物(含微生物)释放化感物质进入环境,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或有利的影响。在自然界,植物化感效应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有利于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而且是植物免受微生物、病毒、昆虫以及食肉动物侵扰的重要途径。因此,化感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以碱地肤(Kochia sieversiana)作为供体植物,莴苣(Lactuca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L
抗体是一类Y字形的蛋白分子,在机体内识别数百种自身或非自身的成分。抗体是后天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以一种可溶性的方式存在于B细胞表面或血液中。人们通过不同类型的哺乳动物表达载体来表达人源化抗体并将其投入使用。对于抗体的研究已经成为生物学及现代医学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基因工程改造而产生的抗体药物的应用为很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抗体药物与化学药物的联合应用刺激了新生药物的产生。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构
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复杂和高级的调控过程涉及到多种调节水平,包括DNA水平,染色质水平以及细胞核水平。基因表达在细胞核水平的调节,涉及到多种复杂的的核内蛋白复合物的动态过程,其中的热点内容集中在染色质的空间移动的过程。SATB1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分子。SATB1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特定组织细胞中反式作用元件,它通过自身的结构特征(包括可以与DNA相互作用的DNA binding domain,能够
本实验选择松嫩草地上处于恢复演替系列的四个群落羊草群落、羊草+全叶马兰群落、全叶马兰+羊草群落、全叶马兰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于2011年和2012年的5月10月对该演替系列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密度、多样性指数及其季节动态进行了分析,从而了解植被演替动态中土壤种子库的响应,还可以为退化草地植被的恢复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种子库共有
气候变化是植被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作为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环境条件,对植被的生长、物候、内部的水分关系与气体交换等产生重要影响。而植被的变化同时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指示器,使之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参照。本文以1982-2006年的气候、GIMMS NDVI数据以及IPCC-AR4气候模型模拟的气候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SPSS及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和方法,分析1982-2
植物种间竞争被认为是决定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它能够决定有多少物种及哪些物种可以共存,还会影响种群的动态。植物能够对土壤中异质资源的分布作出响应,并且也可以对邻体植物的存在作出应答。以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 Tzvel.)和光稃茅香(Hierochloe glabra (Trin.))2种克隆植物为实验材料,通过添加氮肥设置了土壤肥力异质性生境条件,设计了单独栽植和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