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兴起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步形成是在九十年代。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六个春秋,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办学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办学层次在不断的提升,办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可以概括为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安徽省地处我国内陆,作为中部六省之一,改革开放后经济一直落后于其他地区,应该紧紧抓住中部崛起这个发展战略,顺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方式,但是安徽省的人才结构开始失衡,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的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人才,而优质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安徽省共有117所普通高校,其中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和淮北师范大学这六所高校作为安徽省省属重点大学就必须承担起我省优质人才培养的重担。因此研究安徽省中外合作办学人才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安徽省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转变人才培养的方式,对提高安徽省人才的质量及层次,加快安徽省经济的快速转型与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概念,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对安徽省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这四个方面来具体的研究分析有着自己典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这三所省属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重点案例分析、与河南省的比较分析,发现安徽省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缺少地方性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的支持;缺乏专门的政府监管机构;办学层次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结构失衡;学费较高,生源受限制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存在的原因,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六条完善安徽省省属重点大学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及建议,包括:政府加强监管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学费,增加财政补贴,扩大生源、高校之间相互协作沟通,增强国际影响力,发挥安徽省的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势、设置多元化的专业,突出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化,完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探索适合本省本校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的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