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围城》作为一部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力作,是当时独特文化背景的一面镜子,其语言幽默、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目前这部著作已被译成了英语、俄语、法语、日语、德语、朝鲜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围城》的英译本在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共同努力下于1979年出版,在西方赢得了广泛的读者群。在《围城》中,钱钟书运用了大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些文化负载词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播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译文读者对信息理解的程度。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将这些文化负载词翻译成英语时,其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汇很难找到与其完全对等的表达方式,因此能否成功地把这些负载中国文化的信息传播出去,达到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就成了翻译成败的关键。众多学者主要从关联理论、目的论、翻译补偿策略等角度对《围城》的英译本进行研究,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围城》英译本所得的成果并不多,而且在该领域的研究还未形成一个全面、科学、系统的体系。本文试图基于接受美学理论,以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的《围城》英译本为例,以读者的“期待视野”为指导,并结合读者视野融合程度,按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分类标准,对《围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分析,最终目的在于帮助译者更好地翻译文化负载词,尽力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促使读者视野和译文视野达到更进一步的融合。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其中正文由四章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研究《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视野融合情况的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主要阐述国内外关于接受美学理论框架下视野融合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学者目前对《围城》英译本的研究现状与水平,并指出从视野融合理论角度分析《围城》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研究空缺,由此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部分。首先对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进行简要阐释,进而引出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视野融合,并对视野融合的理论来源进行简单介绍,同时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视野融合理论所做的相关研究进行说明,指出视野融合的三种类型,即视野完全融合、视野部分融合和视野无法融合。最后对于如何实现视野融合做出阐述和提出相应建议。第三章主要介绍文化负载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首先对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特征进行概括性的阐述,其次提出文化负载词的具体分类。本文采用国内学者邢福义对文化的分类标准,将文化负载词划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制度文化负载词和心理文化负载词。第四章基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理论,按照视野融合的三种形式,即视野完全融合、视野部分融合和视野无法融合,分别对《围城》中的三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研究,分析《围城》中具体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所达到的视野融合程度。从分析中得出为实现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视野融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取的具体方法,并提出相应建议。结论部分总结了《围城》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视野融合程度,反思《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总结译者在翻译《围城》中文化负载词时所采取的具体策略,以期译者们在翻译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能够得到启示,进而提高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视野融合程度,促进中国作品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视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