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多动症是儿科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临床上以冲动不安、注意力涣散为主要表现。现代研究病因尚未明确,目前病因探讨较多集中在生物学因素、微量元素失衡、环境及教育方式因素、神经心理学等方面。中医古典医籍对此病无专门论述,依其临床表现归入“躁狂”、“健忘”、“失聪”范畴。认为其基本病机是阴虚阳亢,阴阳失调,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等原因造成,病位涉及心、肝、脾、肾四脏。治疗西医目前首选中枢神经兴奋药,但疗程长、副作用大、易复发。中医药治疗以其作用时间长,疗效巩固和副反应极少的特点,有着巨大的优势。中医辨证论治,以调整阴阳,宁神谧智为法则,针对不同证型,分别施以补肾、健脾、养心、疏肝、开窍、祛瘀等治法。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检索近十年来近百篇研究ADHD的文章,对其病因的现代研究、流行病学、诊断标准、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药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揭示了本病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同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由于儿童生理、病理特点,稚阴稚阳,有形之阴津与无形之阳气容易发生不足,临床上气阴两虚型多动症患儿的比例较高,本临床研究以20例气阴两虚型ADHD患儿为观察对象,目的是了解参味益智颗粒对气阴两虚型ADHD的治疗效果,观察有无不良反应,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研究方法,对观察病例进行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用参味益智颗粒进行治疗(主要成分人参、五味子、枸杞、甘草等)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证候计分、计算多动指数及进行划消测验,并以以上三项作为观察指标,疗程中对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进行监测,并详细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总疗程为6周。疗程结束后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研究结果。结果:本次研究20例患儿中,总疗程结束后,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愈显率45%,总有效率95%。经统计学处理,在中医各个证候的改善方面,主证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治疗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次证中少睡多梦夜惊、手足心热、自汗、面色不华、口干、盗汗及舌质、舌苔、脉象的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只有心悸头晕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治疗前后积分减少值的均值为 15.65±6.507,统计学分析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多动指数的积分减少值的均值为 10.6±5.335,经统计学处理(t 检验),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显效以上患儿疗程完成时与随访两周后多动指数差值的均值为0.111±1.537,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划消试验的改善经统计学处理,示漏划情况的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疗前后差值的均值为 4.85±9.05;共划和错划的改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前后差值的均值分别为﹣1.25±6.398和0.00±0.324。研究结果表明参味益智颗粒对治疗儿童多动症气阴两虚型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对多动指数及划消测验也有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