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和区域差距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理论和实证重点研究的对象,促进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差距是各国追求的目标,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的研究则将这两大任务有机统一起来。
经济快速增长与地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并存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经济现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引导下向生产效率高的东部地区发生集聚,使得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缩小区域间差距、实现区域经济收敛性增长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古典和新增长等传统增长理论在研究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时,以要素边际收益递减或不变以及要素可以无成本在区域间瞬时流动为假定前提,没有将空间集聚因素纳入到理论模型中,不能解释经济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本研究则试图克服这一缺陷,借鉴空间经济增长集聚理论,构建要素集聚产生的集聚效应及扩散效应的作用机制,从新的视角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加以分析。
与传统集聚理论将劳动力流动集聚作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核心因素不同,本研究针对中国劳动力相对过剩而资本稀缺的现实,重点从资本集聚角度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将资本集聚分为三种类型全面加以考虑,即分别从区域内部资本的自我积累和创造、区域间资本的流动、FDI区域集聚程度的差异三个方面对资本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加以考察分析,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要素集聚产生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具体是通过产业的集聚及扩散实现的。本研究通过对中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空间集聚情况及制造业空间同构性情况进行测度,得到第二产业向东部地区集聚产生的集聚效应的发挥以及区域之间产业同构性对扩散效应的抑制共同促成中国两俱乐部收敛格局的结论,从而为实现产业合理化布局、产业结构升级及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也是本研究的一大创新之处。
本研究从要素集聚角度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大致按照以下逻辑思路展开论述:
第一章导论,简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目的、整个研究使用到的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二章是对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的理论综述。分别对新古典、新增长理论以及经济集聚理论对经济增长收敛性问题的论述作了评述,为从集聚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三章是对中国1952年以来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范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情况的全面测度,得到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仅存在于特定时间段和特定区域、改革开放后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两俱乐部收敛等结论。
作为承上启下的第四章,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情况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得到第二产业向东部省份集聚的不断强化是促成中国经济增长两俱乐部收敛的主要原因,从而为下文从经济集聚角度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做了铺垫。
第五章从要素集聚、重点从资本的集聚入手,分析资本等要素集聚产生的集聚力和扩散力对产业集聚及产业扩散的作用机理,从要素集聚导致产业集聚及扩散角度考察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因素和收敛机制。
第六、七章是对要素集聚、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关系的实证检验。第六章重点从资本集聚出发,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三种类型的资本集聚以及由资本集聚引致的劳动力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要素集聚与经济效率改善作了模型上的分解说明。第七章从产业集聚角度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得到第二产业向东部地区集聚产生的集聚效应的发挥以及区域之间产业同构性对扩散效应的抑制共同促成中国东部与中西部两俱乐部收敛格局的结论。
第八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提出尽快实现资本等要素在中西部地区的集聚机制、加大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力和扩散力等政策建议,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由当前的两俱乐部收敛向全国范围的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