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雾对层流预混甲烷火焰燃烧速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自行设计了气体协流管式燃烧器实验系统,对水雾对层流预混甲烷火焰燃烧速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 (1)自行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气体协流管式燃烧器实验系统,水雾喷头安置在燃烧管内部,预混气流带动水雾到达烧嘴上方与稳定层流预混火焰相互作用,整个实验台主要包括燃烧管系统、预混气系统、水喷雾系统和各种测试系统等,首先对管式燃烧器进行了火焰稳定性和烧嘴上方水雾雾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2)通过多次实验得到管式燃烧器的层流预混甲烷/空气火焰的回火和吹脱曲线,找到层流预混甲烷/空气火焰的稳定范围,结果表明富燃料时火焰的稳定范围比贫燃料时火焰的稳定范围要大的多。 (3)利用激光多谱勒三维粒子测试系统(LDV/APV)对管式燃烧器烧嘴上方的水雾雾场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烧嘴上方细水雾滴轴向速度、雾滴径和雾通量都随预混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液滴在烧嘴上方30mm范围内近似保持匀速运动,水雾滴径(D32)远大于无气体协流状态的雾滴径,通常都大于55μm,甚至达到100μm以上,雾通量的大小与预混气流量和水雾喷头距进气孔的距离有关。对烧嘴出口截面上气体协流水雾两相流作用的理论分析表明水雾使得预混气流速增大,对不同预混气流量下的水雾滴雷诺数的计算表明水雾滴的雷诺数随着预混气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水雾流场始终处于层流状态。 (4)采用全面积法和喷嘴法分别对不同浓度的稳定层流预混甲烷火焰的燃烧速度进行实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甲烷浓度约在10.1%时火焰燃烧速度最大,全面积法的测量结果比喷嘴法的测量结果偏低,但是与前人的实验测量结果符合的更好,所以层流预混甲烷火焰的燃烧速度均采用全面积法来计算。 (5)重点实验研究水雾与层流预混甲烷/空气火焰的相互作用,研究不同条件的水雾对稳定火焰燃烧速度的影响规律,用水雾作用后与作用前火焰燃烧速度的比值SL/S0来表征水雾的抑制或增强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水雾与预混火焰的相互作用可改变火焰稳定的条件,当水雾的质量分数约大于40%时,足量的水雾可使得火焰产生拉伸吹脱现象,能够抑制火焰燃烧,当水雾的质量分数约小于40%时,水雾量不足却能使预混火焰加速燃烧,产生严重的回火现象。实验得到了水雾与预混甲烷火焰作用的五类不同的SL?S0~T曲线,且火焰被抑制吹脱熄灭前,其燃烧速度都至少会减小为未被水雾抑制时燃烧速度的一半左右。
其他文献
目前,对于电子类产品污染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就是,拆卸电路板元器件并加以无害化和再资源化处理。这样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回收有用成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
土钉支护作为一种经济可靠、快速简便的挡土技术,已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单纯的土钉支护技术不能用于淤泥质土,砂土等不良土层及对变形控制严格的情况,所
线缆企业为中国经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如今,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导致国内线缆企业最多能够达到半负荷生产。与此同时,众多线缆企业仍然是采用人工经验管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方式,导致企业内部存在着基础数据缺失、物料管理不到位、生产计划编制不合理、生产调度主观随意性较大和生产管理效率低等诸多问题。此外,线缆企业具有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混合流水线生产和面向订单与面向库存并存生产的生产特性,使得线缆企业的生产
客车制动系统作为客车的主动安全装置,是客车安全行车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客车制动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客车制动系统失效模式多、具有多态性,且系统中各个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器人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一个特殊应用,喷漆机器人能够
近年来,随着煤炭开采不断向深部发展,地层压力逐渐变大,高地应力巷道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这类巷道在工作面的采动影响下,变形更为严重,支护更加困难,维护和返修率更高。高地应力
褐煤孔隙发达、含氧官能团多,具有很强的亲水性,经105~110℃蒸发干燥后置于空气中会发生严重的水分回吸现象,因此改变褐煤润湿性、使其亲水性下降,可以显著的提高工业价值。有
本文针对碾子沟钼矿进行工艺矿物学及可选行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该钼矿的工艺矿物学研究和选矿流程试验,确定较佳的技术条件和工艺参数,为选矿工艺流程的选择和设计提供科学
煤矿救援机器人一般工作在动态、未知的复杂环境中,应该具有完全自主性甚至高度智能性,不需要或较少的人为干预就可以完成任务。论文主要研究履带式煤矿救援机器人的轨迹跟踪
由于注浆浆液在裂隙中的运动过程极为复杂,使得岩体注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可控注浆,人们只能间接判断注浆固结体的形状和尺寸,却几乎不能精确预测。这使注浆实践存在很大的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