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刺络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frontwa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刺络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本病的治疗探索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6例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结合刺络)和对照组(常规针刺),因脱落病例6例,实际有效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针刺处方: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配穴:期门、太冲(参照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教材《针灸治疗学》肝胃不和型“胃痛”针刺方案,高树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64-65.)。治疗组针刺处方同对照组,联合胸胁部或背部(平胸椎T7-12水平之间)瘀络放血拔罐。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及SCL-90相关因子评分,治疗4周后进行生存质量SF-36评分,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一、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SCL-90评分及SF-36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二、观察指标比较(一)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肝胃不和证症状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2周后,治疗组在脘胁胀满或胀痛、呃逆、胃脘嘈杂及肝胃不和症状总分方面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脘胁胀满或胀痛、吞酸、情志抑郁、善太息、胃脘嘈杂及肝胃不和症状总分方面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SCL-90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其他因子方面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2周及4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方面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值比较,治疗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方面较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SF-36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在SF-36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E)、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情况(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以及精神健康(MH)领域方面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SF-36量表躯体疼痛(BP)、活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四个方面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值比较,治疗组在躯体疼痛(BP)、活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社会功能(SF)方面较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疗效比较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两组组间疗效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刺络与常规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均有临床疗效,但是针刺结合刺络在改善肝胃不和症状方面(脘胁胀满或胀痛、胃脘嘈杂、呃逆)、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方面以及提高生存质量(BP、VT、RE、MH、SF)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