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业经济是研究史前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先民的生业经济与与其活动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沿海地区先民对海洋渔猎资源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利用。在农业尚未发生的中石器时代,欧洲沿海地区先民主要依靠狩猎(渔猎)采集为生,海洋食物资源在先民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体现出高度的区域性。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包括畜牧业)的产生和扩张,欧洲沿海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不同地区先民对农业的适应是不同的,也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中国沿海地区发现了大量的贝丘遗址,这些沿海贝丘遗址先民的生业经济体现出一定的海洋性,渔猎在先民的生业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在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唯独浙江沿海地区目前尚未发现具有明显海洋性的贝丘遗址。为了解浙江沿海地区史前先民的生业经济,本文对浙江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骨骼进行C、N、S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先民和动物的食物结构,为探索浙江沿海先民的生业经济提供新的证据。结果显示,田螺山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以陆生C3类食物为主,水稻可能是先民主要的植物性食物来源,暗示了稻作农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先民的肉食资源以陆生动物为主,也包括一定量的淡水鱼类,海生动物资源只是先民肉食资源的补充。结合考古遗存,可以认为田螺山先民的生业经济同时包含农业和渔猎采集,且稻作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