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与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要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就必须对原有的经济形态进行改造和调整,这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实行三大改造的理论基础。在三大改造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独辟蹊径,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改造和消灭了中国的资产阶级,这无疑是一场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纵观历史,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长期认识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都是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而对其生产方式的认识则是不明确的,总体上对资本主义的厌恶是根深蒂固的。基于此种情况,在这场深刻而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民族资产阶级固有的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价值追求受到了全面冲击。出于不同的动机,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反应程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他们或在积极响应,或被动地顺从,或消极地抵触,或顽固地抗拒。从总体上说,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迫的,是在当时具体历史环境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为适应新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生存需求而作出的被动回应。本文在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方针、政策研究入手,系统揭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一个侧面--对民族资产阶级改造的动因、效果及对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影响。这一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对资产阶级改造必要性的认识,总结中国共产党“对人的改造”的经验;也有利于我们吸取教训,为进一步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开辟更为开阔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新的启迪。 文章由绪论、建国初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消灭对中国的影响这四个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