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绥靖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延9油层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阅读研究区域的地质资料建立研究认识与研究思维,研究过程中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结合工区岩心、测井、录井、生产资料,同时充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杨19区延安组延9油层组的沉积相特征与分布、砂体形态及展布规律、储层特征和非均质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评价了储层的优劣,为下一步油藏的勘探与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绥靖油田杨19井区位于陕北斜坡的中北部,区域构造形态为一个东高西低的单斜,无断层和大型的基底隆起,斜坡上发育一系列向西倾没的低幅鼻状隆起,其规模大小不一,但形态相似,有非渗透储层遮挡于上倾方向,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该区发育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等地层,勘探目的层位为延安组延9油层组,该时期地势平坦、水体浅,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工区砂体主要发育在北东一南西向的河流环境中,与鼻状隆起构造组成岩性一构造圈闭。
以岩心描述、测井曲线为基础,确定区域标志层,对研究区内173口井的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建立工区等时地层格架,将延9油层组划分为延91、延92与延93三个小层。其地层厚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表现为由工区的东北部向西南部逐渐增厚的趋势。
在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相、测井相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研究区延9油层组的沉积相特征。首先明确沉积环境为河流环境,然后进一步细分出河道微相、河道侧缘微相和泛滥平原微相,详细叙述了各个微相的分布状况和特征,其中河道砂体是延9油藏的主要储集体,呈条带状分布于工区内。延9油层组的砂体连片性好,延91小层与延92小层的砂体厚度集中在8~12m,平面展布范围广,延93小层的砂体厚度集中在4~8m,主要含油层位于延91小层,延92小层次之,延93小层基本不含油。
由杨19区延9油层组的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资料可知,研究区延9储层主要发育中一细粒长石质岩屑砂岩,碎屑颗粒次棱角状,分选性中等,结构成熟度中等。填充高岭石、水云母等自生粘土矿物,方解石、铁白云石等胶结物发育其中,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内溶孔,局部可见微裂隙。吼道特征为以细喉为主,含有少量的中喉,分布不均。
研究区延9油层组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0.06%~19.88%,渗透率多集中在(10.12~68.19)×10-3μm2,属于中孔、低渗储层。以层内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结合岩石性质、沉积韵律与夹层分布情况,判断层内非均质性为中一强非均质储层。层系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可反映砂体垂向叠置形态以及横向连片情况,综合隔层情况,得到层间非均质性较强。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出砂体平面展布及物性平面分布特征,即呈条带状分布,延91与延92的横向连片情况较好,而延93砂体孤立分布,进而可知沿着河道的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非均质性较弱,横向则非均质性较强。
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储层主要参数赋值,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储层分为好、中、差三类。延91小层主要为好储层,是勘探开发的主力油层;延92小层以中等储层为主,好储层零星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延93小层储层发育少且质量最差,不利于油气储集。
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着延9油层组岩性与物性上的非均质性,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使储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非均质程度增强。
绥靖油田杨19井区位于陕北斜坡的中北部,区域构造形态为一个东高西低的单斜,无断层和大型的基底隆起,斜坡上发育一系列向西倾没的低幅鼻状隆起,其规模大小不一,但形态相似,有非渗透储层遮挡于上倾方向,形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该区发育有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等地层,勘探目的层位为延安组延9油层组,该时期地势平坦、水体浅,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湖,工区砂体主要发育在北东一南西向的河流环境中,与鼻状隆起构造组成岩性一构造圈闭。
以岩心描述、测井曲线为基础,确定区域标志层,对研究区内173口井的地层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建立工区等时地层格架,将延9油层组划分为延91、延92与延93三个小层。其地层厚度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表现为由工区的东北部向西南部逐渐增厚的趋势。
在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相、测井相资料详细分析研究了研究区延9油层组的沉积相特征。首先明确沉积环境为河流环境,然后进一步细分出河道微相、河道侧缘微相和泛滥平原微相,详细叙述了各个微相的分布状况和特征,其中河道砂体是延9油藏的主要储集体,呈条带状分布于工区内。延9油层组的砂体连片性好,延91小层与延92小层的砂体厚度集中在8~12m,平面展布范围广,延93小层的砂体厚度集中在4~8m,主要含油层位于延91小层,延92小层次之,延93小层基本不含油。
由杨19区延9油层组的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资料可知,研究区延9储层主要发育中一细粒长石质岩屑砂岩,碎屑颗粒次棱角状,分选性中等,结构成熟度中等。填充高岭石、水云母等自生粘土矿物,方解石、铁白云石等胶结物发育其中,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粒内溶孔,局部可见微裂隙。吼道特征为以细喉为主,含有少量的中喉,分布不均。
研究区延9油层组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0.06%~19.88%,渗透率多集中在(10.12~68.19)×10-3μm2,属于中孔、低渗储层。以层内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结合岩石性质、沉积韵律与夹层分布情况,判断层内非均质性为中一强非均质储层。层系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可反映砂体垂向叠置形态以及横向连片情况,综合隔层情况,得到层间非均质性较强。根据以上资料,分析出砂体平面展布及物性平面分布特征,即呈条带状分布,延91与延92的横向连片情况较好,而延93砂体孤立分布,进而可知沿着河道的方向砂体连通性较好,非均质性较弱,横向则非均质性较强。
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储层主要参数赋值,根据计算结果将研究区储层分为好、中、差三类。延91小层主要为好储层,是勘探开发的主力油层;延92小层以中等储层为主,好储层零星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延93小层储层发育少且质量最差,不利于油气储集。
沉积微相类型控制着延9油层组岩性与物性上的非均质性,后期成岩作用的改造使储层在纵向上和平面上非均质程度增强。